一、关于作者
陈百忧,从业12 年的三甲医院精神科主治医生。
虽然是一名精神科医生,但自己也曾受到精神问题的困扰,口头禅就是:“谁还没个犯病的时候?”
记录下这些故事,希望看完故事的你可以从另一个角度理解世界,从而更好地了解自己。更重要的是,允许自己偶尔情绪低落,少点儿自责。
二、本书简介
1 名精神科医生,12 位精神病患者,4000 天的治疗与陪伴。
大多数人进入医院是为了离开,而这里的患者不同,他们来到此处是想与曾经的自己剥离,其中有些人进来后就再也不愿离去。本书是精神科医生陈百忧的真实诊疗手记,记录了12 位精神病患者人生中最癫狂也最暗淡的一面:持续60 年的自杀计划里,藏着一个家最深情的秘密;连医生都害怕的病症,却被精神病室友治好了;喜欢捉迷藏的女患者嫁给了警察,藏在异国都能被带回家……他们聚在这个被层层铁门封死的狭小空间里,看似在接受治疗,实则在修复自己支离破碎的人生。
透过精神病患者的内心世界,你是否也看到了自己的影子,看到了我们这些“正常人”心中深藏的绝望与不安?如果你正被现实压得无法喘息,别怕,别慌,谁还没有个“犯病”的时候?
三、心得体会
读书用时:2天
读书方式:听书
字数:12万
思维导图:
重要知识点回顾:
1、对精神病医生有了新的认识
精神疾病的根源在于“人”。普通医生看到的是“病”,那个病是怎么回事,有什么办法可以治疗,是需要手术还是服药等等。精神科医生看到的是人,我们没有很多的医学操作,听患者讲话,试图理解并认同他们,就是我们的工作。
那精神科医生的作用是什么呢?是一把雨伞,下雨的时候,可以拿出来稍微遮挡一下风雨,天晴的时候,就把它放在一旁尽情地去享受阳光吧。
2、对精神病人有了新的认识
即使怪异的病人很多,精神病人也不都是大家想象的那样疯癫又危险。在我眼里,有的病人甚至显得有些纯真可爱。我非常喜欢和患者聊天,听他们给我讲故事。在我的眼中,精神病人既不是天才,也不是“疯子”,既不是褒义词也不是贬义词。有时候,高度认同了之后,我也区分不出什么是“正常”还是“不正常”了。
3、每个人的故事里仿佛都有命运的意味。
精神病好像一个牢笼,只有极少的人能够从里面逃出去。这个是非常真实的事实。很多时候,我们看到患者非常努力,我们也给他们加油,但是过不了多久,出院时信誓旦旦的人又带着好多好多症状回来了。
生病是由很多综合原因导致的,固然有社会心理学原因,也有遗传基因的因素,医生方面和患者方面再努力,有时候也治不好。就好像有一些小树,在成长的时候,因为各种原因,长得和其他的树不一样,它身上的某一段,就是非常非常细,细到甚至不能承受自己本身的重量。在刮风下雨的时候,它很容易就从脆弱的那个地方断掉。
心得体会:
这本书是无意间看到了,看了一眼目录,似乎是在讲故事,想想好久自己都没有看故事了,于是点开听书功能读了起来,结果这本书就像有魔力一样,让我欲罢不能,即使12个故事都看完了,还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精神病人的领域是我们常人很少能够接触的,没想到他们是病人,但前提他们都是一个个鲜活的“人”,能走到今天也一定是经历了很多鲜为人知的故事。
首先,本书作者的写作手法自然随和,阅读起来就如同唠家常,每一个故事的主人公都如同在身边出现过,很熟悉又很生动,说的每一句话,做的每一个动作都有画面感出现在眼前。
其次,书中的一个故事就是一个病人的人生缩影,读后有叹息、有悲哀、有气愤、有不解……让我们透过故事了解一个人,一个家庭,甚至一个家族,有很多值得思考的角度,比如为何同样的经历,有些人无所谓,有些人永远也过不去;同样是生病,为何有的家属会无微不至的照顾,有些家属却不管不顾;面对这些病人,精神科医生如何让自己坦然处之……生命之轻,生命之重,生命的惨白,生命的绚烂,都在这其中彰显。
最后,除了对精神病人有了新的认识,对于精神科医生也同样有了新的认识,本以为他们都是冰冷的,只会用各种数据来评估病人的患病情况和程度,没想到爱、包容、理解却是他们的工作常态,也是能做好这份工作的前提。
书中作者提到的一段话让我非常有感触,源于一个患者的离世让作者也非常痛苦,甚至患上了抑郁症,并且没有办法正常工作和生活。书中原文:她的离去让我怀疑人生的意义,甚至身为一个精神科医生的意义。但也是在经历了她的故事之后,我才明白老师的那句:我们在对抗的是一个力量比我们大很多的东西。可以短暂地停下来休息,但不要放弃,也不要过度责怪自己。
希望岁月静好,也希望更多的人可以走出心灵的阴霾,面向大海,春暖花开!也希望你我都有一位懂我们的“陈百忧”,始终守候在我们身边,也许这个人是你的家人、你的朋友、你的爱人、也许他也是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