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欧美人比亚洲人更乐观我?该如何成为一个正确的乐观主义者

有人曾经做过一个调查,发现美洲、西欧等国家的人,比亚洲、东欧等国家的人更乐观,这是为什么呢?

主要是因为文化的差异,因为美洲西欧等国家的文化,一直提倡个人主义,人们更能看到自己内心的需求,追求个人的幸福,而亚洲、东欧等国家的人,更提倡集体主义,所以人们经常压抑自我的需求,更多地追求集体的幸福。但无疑追求集体的幸福比追求个人的幸福更难,长此以往,就会诞生更多的悲观主义者。不过无论哪种文化,都有自己的优势,所以我们不应该以此为借口,阻止自己通往乐观幸福的道路。

我们该如何通向乐观呢?通往乐观有两条路,那就是意志和恩典。通常,我们把通过付诸行动和努力,来变得乐观这条路看作“意志”,把靠精神信仰来变得乐观看做“恩典”。这两条路并不是相互分割的,通常,当我们把来自恩典的乐观发挥到一个极致时,它就会变为克服障碍的意志。

我们要怎么做,才能让自己变得真正的乐观呢?

我们要养成乐观思考的习惯。这种习惯,并不是让我们凡事都只想好的结果,那只会沉浸在无用的幻想中,不仅不会有助于我们培养乐观的人格,还可能会让我们因为幻想破灭,快速产生悲观情绪。

正确的乐观思考方式,应该是在我们比较现状和未来的差异后,对于弥补这种差异的行动产生思考。这是基于现实的思考,并且可以帮助我们获得更好的结果。

这么多年养成的思维习惯很难改变,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改变呢?

那就是通过改变我们的生活习惯,来改变自己的思维习惯。相对于思维,行为更容易改变,也更容易让自己察觉到。不过,行为和思维同时又是互相关联的,我们可以通过进行一些平常微小习惯的改变,来调整自己的思维方式。比如悲观情绪认为自己的身体很难变好,那我们可以改变生活习惯,每天让自己早上起来喝一杯水,久而久之,发现自己身体有变好的迹象,自己身体不会变好的悲观思维自然就会改变。

想要把这些行为、思维变得持之以恒,就要挖掘自己的内在动机。当我们开始改变,设立目标时,需要知道自己为什么要设立这些目标。一般人的基本心理需求有三个:成就,也就是做得好;亲和,能与他人有联系;自主,能够自由行动。只要我们的目标,是有利于我们获得幸福和健康的,就可以满足这三个需求中的一个或多个。

我们找到自己的内在动机,就可以实现内部激励,实现目标时就能坚持下去,取得更好的结果。这种内部激励远比由外界产生的激励效果更好,可以让我们沿着一条明确的线,坚定地走下去。

当我们通过这些方法,养成自己乐观的人格后,为了避免被外界环境影响,就要学会帮助他人,让他人也摆脱悲观主义,积极乐观的面对生活。通常我们情绪或思想被影响,都是自上而下的,比如说自己的领导、父母等人,我们很容易被他们影响并觉得理所当然,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都觉得自己的悲观是原生家庭带来的,并且无法改变。

其实,无论是情绪还是思维,都可以自下而上的传导。我们通过某种方式改变了自己,再通过这种方式,去影响别人,把自己身边的环境变得更好,才能持久地拥抱幸福人生。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