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面这张图,是我在公司楼下的快餐店拍下来的,老板应该是个有革命理想的文艺青年。
『我们坚信,仍然有人为理想活着』提升了不少的印象分,也极大地拉高了我对他们家饭菜的阈值。But,事实上,他们家的兰州拉面实在是太难吃了,我顺便吃了几口就跑了。
我知道你有『理想』,但你能不能把眼前的这碗拉面先拉好?
《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是2010年的高考作文题,给我的印象非常深刻,我的逻辑就是『既要仰望星空,但更要脚踏实地』,仰望星空,抬头看路,能让自己少走弯路,但一旦确立了方向,就应该脚踏实地、活在当下,解决手头上的难题。
对企业而言,我观察到的现象是一家好的企业形态往往是一个理想主义的创始人+一批实用主义执行者,举这几天接触到的5条信息来具象解释一下:
(1)我每次跟人聊共享充电宝能盈利,都会有人『高瞻远瞩』,“切,这都是电池技术没能突破的过度方案,电池或无线充电突破了,都TM得倒闭”,嗯,对的,不过电池技术20年无突破了。
(2)同样是『电池』问题,李想难道不比你们『高瞻远瞩』,但人家不务虚,实实在在,当前的核心问题就是『里程焦虑』,大家都去搞纯电动的时候,人家搞混合动力。
(3)昨天看了混沌大学网易云『师母』的混沌大学课程、而前天又恰巧看了丁磊的采访片段,结合来看,丁老板看得非常远,改变中国人的音乐审美,甚至通过音乐切入社交。但师母透露:我是实在人,得认真把网易云先做成音乐的发行渠道。
(4)昨天在知识星球有人讨论到S2B2C在现阶段适不适合的问题,需要S有足够的能力赋予B,B与C的关系足够紧密,很多行业现阶段做不成S2B2C。而S2B2C是曾鸣提出来的,是马爸爸C2B的过度方案。
(5)老罗的TNT应该难产了,因为锤子内部没有人能够拉得住老罗疯狂的想法。
说完了别人,谈谈我最近半个月在做的事情,就是在轮岗做着最底层的公众号运营工作,每天写稿、采编、推送。
刚开始的时候,我必然是排斥的,毕竟我TM再不济,离职跑出去都能找一份过万的产品工作,日常聊聊行业生态、撩撩运营妹子~
但是,做着做着我改变了这个想法,公司这么安排的确有他的必要性。我们企业是要给老人家做资讯产品,内容是核心。用产品经理的话术来讲,内容占据了整个产品90%的用户体验。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你作为产品经理,连内容都不熟悉,不知道老人家喜欢看什么、喜欢分享什么分享,那你还做个屁产品经理呢?
这一周我开始认真地运营这个10万用户的公众号,一个公众号本质上也是一款产品,该产品只有一个负责人,那就是我。对,就是我一个的对,错,就是我一个人的错。
每天看着稍稍下滑的数据,整个人不由得焦虑起来。当然,这有可能是受到微信公众号改版的影响,但做事情总不能老是给自己找借口吧~
一件小事,也得把它先做好了,做好以后才谈大的事。
接下来我会用产品化的思维去运营好它。我渐渐地理解了我们公司为什么要招100个编辑,而只有5个产品经理,因为内容就是核心,而且还必须是原创的内容。
采编、整理的内容不具备核心竞争力,全网各类鸡汤、健康养生长寿、花鸟鱼虫、好山好水、政治历史正能量加起来也就是1万篇的规模,超过99%的竞争对手就是在这1万篇里面『捞』出适合自家公众号粉丝调性的内容,然后进行推送。
这意味着同质化竞争,所以,无论我如何采编整理,也很难从红海中突破。
要突破重围,只能靠原创。而原创的基础就是对老人家喜好的理解,里面涉及价值观的问题,这个问题打算下一篇讨论,暂时不展开。
其次,我开始尝试站外运营。尽可能地加入老人群,一方面可能了解他们都爱分享些什么,另一方面也能让微信群成为文章的另一个分发渠道,带来新增以及一部分的阅读量。
『Easier said than Done』,有了思路,接下来就要看执行力,到底能不能搞上去,我也不知道,等有成绩后再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