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从问题到解决方案
分为两种路线:围绕问题中心展开、围绕方法中心展开。
从“问题中心”出发,只要能搞定问题,用什么方法就不再是最重要的事情。
从“方法中心”出发,方法本身就是核心追求,方法够好之后,总能找到应用场景。
2.Y模型的基本概念
1—是用户需求场景。需求的第一种深度—观点和行为。
2—是用户需求背后的目标和动机,是需求的第二种深度。要综合考虑公司、产品目标。
3—是产品功能,是解决方案,是试试人员能看得懂的描述
4—是人性,或者说价值观,是需求的第三种深度,是需求的本性。
Y模型的6个W和2个H
“1”这个阶段主要是Who(用户)、what(需求)和Where/When(场景).
“1”到“2”这个阶段:挖掘用户需求,「1」行为和观点、「2」目标和动机、「3」人性和价值观。
“2”到“4”这个阶段与上一点同理,当然,有些细碎的用户需求,不一定会挖到“4”,所以“2”到“4”是虚线。
“4”再到“2”再到“3”的过程中要想清楚“How”:问题怎么解决。
“3”这个点,要回答Which和How、many。Which是指选哪一个方案,做哪一个功能,这背后其实是对价值的判断,比如怎么评估性价比和优先级。How、many是指这一次要做多少个功能,考验的是对迭代周期、MVP的把控。
3.用心听,但不照着做。
不照着做,即不能跳过“2”,直接从“1”到“3”。也就是直接根据需求做产品功能。
「1」不被伪需求欺骗。
「2」解决需求冲突:解决用户需求较多时,应该分析用户动机和目标,查看有是否可以涵盖众多需求的解决方案。
「3」发现更多的用户目标:直接从“1”到“3”,会有很多功能缺失,需要在“2”上面下功夫,把用户没有说出来的东西挖出来。
「4」抓住恒定的人性:更进一步,有些需求要遵循“1-2-4-3”这样的路径,其背后的深层理由是“表象无常,人性更持久”
「5」在成熟的市场找机会:“增长黑客”—利用产品技术的手段,帮助产品某方面的数据增长
4.实战中如何深入浅出
需求分析可以分为两大步骤,先是“1-2-4”,要深入,尽可能洞察透彻,而“4-2-3”则要浅出,力争给出尽可能简单的方案。
「1」深入:如何深挖人性
“1-2-4”即深挖人性,主要依赖“定性的说”这种需求采集方法。
“攀梯术”主要出现在一对一深度访谈的场合,用来研究用户对产品功能/特性的态度 背后的原因,在产品属性(Product Attribute,A)与个人价值(Value,V)之间产生有意义的关联,从而知晓影响用户决策的因素。
攀梯术做的就是“用户需求(A)——用户目标——人性与价值观(V)”的探究。
访谈技巧:情景唤起、假设某物或某状态的确实、反向攀梯、时间倒流对比、重新定向或重述对比
攀梯术,指在从具体的用户需求/产品功能出发,寻找到用户目标以及背后的价值观(层层深入)
「2」浅出,如何设计功能
浅出的意思是解决方案要尽量简单。在分析透彻需求之后,想到几种可行的方案,然后在众多成熟元素中灵活组合出一个有新意的产品。
向社交类应用学习美好的交互,向线下部分的产品学如何设计标准的用户服务流程;向各种针对VIP用户的产品学如何营造尊贵感,等等。只要不停地看和用各种产品,才能把已有的东西重新组合在一起,加上自己的灵感,形成一个全新的产品。
Y模型的更多理解
1.用户视角与公司产品视角
「1」用户需求就是产品机会
「2」用户目标就是产品目标:只满足用户目标而没有产品目标,就不是一个商业行为,也不可能得到持续发展。
「3」用户任务就是产品功能。
2.新手思维与专家思维
在面对“问题”时要像新手,快速进入一个没有任何专业知识的用户的视角,而在“Y模型的后半段”,设计“解决方案”时必须成为专家,才能发现需求的本质,找到最剧性价比的解决方法。
「1」拥有“新手”心态
「2」拥有“专家”能力
3.如何理解竞品?
「1」不仅仅是“3”相似的东西是竞品,“3”不同但“1”相似的产品,也是竞品,甚至更要关注。
4.如何理解创新?
创新不只是做一个新东西出来,而是要同时满足“1”(有用户需求,背后靠的是市场洞察)和“3”(有方法突破,背后靠的是科学发明)
5.产品如何扩张?
早期先要扩张用户规模,因为“3”的变化不大,所以要围绕核心功能不断优化,等用户增长出现瓶颈以后,再设法解决用户群体更多的“1”对应的需求场景,这时候就要在“3”上做较大改动。
6.何为生产驱动和需求驱动?
从“1”到“3”为需求驱动,从问题出发推导解决方法。从“3”到“1”为生产驱动,用现有的技术去解决合适的问题。调整“3”,更多的工作是产品开发,调整“1”更多的工作是市场开发。
产品经理的价值体现,是找到“1”用户需求(问题)与“3”产品功能(解决方案)的匹配,无所谓从哪里出发(PMF)
7.如何理解目的与手段?
手段会越来越高级(随着市场变化),应该花更多的时间、精力在目的的研究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