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年,知识经济的概念越炒越热,以至于但凡对自己有所要求的人群都开始读书。可是,身边很多朋友反映,读书很容易半途而废,而且好不容易啃完一本,当时觉得受益匪浅,数日后回想起来,却是脑袋空空,仿佛没读过,以至于很多人说读书是无用的。
真的如此吗?其实只是你读书的姿势不对。
一
屯书是为了读书吗?不,这只是虚假的自我满足。
很多人在立下读书志向之后,都会热情高涨地收集各种书单,或去淘宝下单,或去搜刮网盘,甚至开始研究Kindle阅读器的各种版本。但是等到万事具备,只欠东风时,这股热情的东风便“东风无力百花残”,凋零无几了,只剩一柜崭新书籍和塞得满满的硬盘。
《自控力》中指出,大脑会对完成目标的可能性感到兴奋,因而错把可能性当成真正完成了目标。屯书也是一样,在收集的过程中,我们会浮想联翩,幻想读完这些书之后逼格满满的自己,甚至误认为书架的新书等同于自己已然“学富五车”。
所以,与其花时间屯书,不如先彻读自己已有的书籍,在实践中扩大阅读量,书不贵多而贵精。
对于大牛们分享的书单,我通常的做法是先收藏到笔记,待手头书籍阅读完毕之后,有余力的情况下,再去豆瓣阅读书摘和精华,确认适合自己再入手。如果阅读过程中觉得名不副实,就果断放弃,因为每本书都有适合的人群,没必要死磕到底,减损自己的阅读热情。
二
不做笔记不读书
这里指的是自我成长类书籍,纯娱乐类书籍不算在内。我们之所以读书,是希望扩大知识面,答疑解惑,或者在未来的某个时刻能够用到。
如果只读不记,这本书很快就会消失在瞬间记忆中,未来想用时甚至想不起来曾经在哪本书中读到过。笔记就可以帮我们记住精华内容,并且在复读中加深印象。
另外,有些书籍的精华内容其实很少,根据《断舍离》的原则,这些书籍都属于可以转卖转赠的部分,如果我们将精华录入笔记,也就保存了这本书对于我们的价值。
我在实践中逐渐总结了自己做笔记的方法:对于干货满满的书籍,尽量找电子版,做电子笔记,这样更为省时省力。对于干货相对较少的书籍,则用纸质笔记,将内容精炼概括,而不是抄录,这样既方便记录,也加深理解。
做笔记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读完则记,最好每一章节一记,因为记笔记的过程耗时耗力,我们通常喜欢做简单的事,拖延复杂的事。这样就会导致书越读越多,积压待记的笔记越来越多,这样好一点的结果是记笔记永远拖延下去,更坏的结果是我们在笔记欠账压力之下,甚至不愿再读书。
三
保持相对稳定的阅读量
我们在做很多事时都容易出现一阵风的现象,烹饪、健身、减肥、阅读都是如此。因为热情总是短暂的,在没有短期回报的情况下,我们很难长久付出努力。“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积水成渊,积沙成塔。”这样训勉的名言古今中外都不少,可见惰性是全人类的天性。
这种时候,就需要习惯的力量帮我们克服惰性。21天养成一个习惯是个很火的概念,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月,三个月等不同说法。但是核心观点其实是一样的,就是在一段时间内,通过固化的行为,替代原有的旧习惯。在此过程中,我们会遇到种种困难,事实上,我很难坚持到21天,相信同样情况的朋友不在少数。
这种时候,除了考验自己的意志力之外,还有一个秘诀,就是减少行为的变化性,这也是《自控力》中提到过的概念。将今天做的每个决定都看成是对今后每天的承诺,可以定一个很低的标准(比如一天运动5分钟),但是一旦定下来,短期内就不再改变标准,不提升不降低。这样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将新习惯根植下来,并且不用经历痛苦的自我鞭策。
读书也是如此,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和能力,定一个合理好完成的目标,持续稳定的保持下去,而不是时而打鸡血全天阅读,时而一个月都不翻书。
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之。如果本文对你有所帮助,就快将它们用到实践中吧!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