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南京照相馆》有感
甫心
这周去看了才上映的电影《南京照相馆》,看完以后心再次被牵绊,电影的创作背景仍然是南京大屠杀,但是视角却和以往不同,完全以一群小人物的身份来见证这次沉痛的历史。
作为中国人,作为教师和一名家长,观影时我始终被多重身份的思考牵引:如何让历史的伤痛转化为照亮未来的光?电影《南京照相馆》用一间暗房、一卷胶片、一群普通人的人性抉择,给出了震撼人心的答案。
影片以1937年南京沦陷为背景,将镜头对准被迫为日军冲洗底片的邮政快递员阿昌、龙套演员毓秀、照相馆老板老金等平民。当他们在显影液中目睹日军屠城的罪证时,人性的微光在恐惧中迸发——阿昌颤抖的双手从保命的挣扎,逐渐握紧守护真相的决心;毓秀将底片缝进戏服时,那句“我唱的是穆桂英,做不了秦桧的老婆”,道尽乱世中知识分子的风骨。这些“不完美”的英雄,让历史不再是课本上冰冷的数字,而是具象为邮差的颤抖、母亲的眼泪、孩子未说完的童谣 。
作为教师,我尤为触动于影片的教育价值。当老金用幕布为孩子们“展开”故宫、西湖的图景时,这个充满隐喻的场景让我想起课堂上的历史教学:真正的爱国主义教育,不是灌输仇恨,而是让学生在具体的人物命运中,理解“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分量。电影中日军摄影师伊藤一边拍摄砍头暴行一边抚摸流浪狗的细节,恰是对军国主义虚伪性的深刻解构,这种批判性思考的维度,正是历史教育不可或缺的养分 。
身为母亲,我更关注影片传递的家庭记忆。照相馆里老金一家的互动,让我想到如何与孩子共读历史:当女儿问起“为什么他们不逃跑”时,我可以带她回顾真实历史中罗瑾、吴旋的故事——这两个青年用生命守护的相册,最终成为审判战犯的铁证 。正如影片结尾老照片与今日南京的叠化,我们带孩子铭记历史,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让他们明白:和平不是天赐,是先辈用血肉铸就的勋章。
走出影院时,我注意到不少家长正蹲下身与孩子轻声交流。这种代际对话,或许正是电影最珍贵的“彩蛋”。当快门声与枪声在耳畔交织,当暗房的红光映亮每个人的脸庞,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段历史,更是一个民族在绝境中挺直脊梁的姿态。作为教育者,我愿将这份光影化作课堂上的火种,让孩子们在真实的人性挣扎中,学会敬畏历史、守护真相;作为母亲,我更想告诉孩子:今天的万家灯火,是无数个“阿昌”“毓秀”用生命换来的星辰,值得我们用一生去珍惜与捍卫。
唯有祖国强大,才能换回人民的幸福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