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期间,老家给女儿摆了一场满月酒,趁着大家放假,好好热闹一番。亲朋好友也很给面子,携带一家老小赶来庆贺,家里顿时如七月里的热浪袭人。
孩子多,精力旺,到处可听到他们尖锐的吼叫声。有的玩游戏,有的逗狗。互相不认识的,最后也打成一片。我本以为,他们的世界是游乐居多,精神荒芜。事实证明,我对他们存有偏见,他们其实对知识抱着近乎执着的渴求,大有愿沉浸书本不复醒之势。
我的房间成了图书馆
因为人多,为安全起见,我打算把房门上锁,结果发现有一群孩子躲在我的房间看书。有的躺床上,有的坐凳子上,有的干脆坐地板上。他们紧盯书本,人来了也不抬一下头。这画面太美,我不忍破坏,只好自行退出。
我房间有一个书架,结婚时置办的,摆着各种类型的书。而文学书居多,也有专业书。因为他们年龄小,清一色拿的是带拼音的世界名著。不需要我推荐,他们已做出自己的选择。
可能是有了读书的氛围,孩子越来越多,连不爱看书,却喜欢凑热闹的调皮蛋,也加入其中。不过他只是穿梭其中,爬上蹿下,寻找存在感而已。可贵的是,一个表哥的儿子,专心致志地看自己的书,丝毫不受影响。连午饭时间到了,也不想离开。
本来吵闹的环境,在这里,却显得十分静谧。他们已沉浸书本,在另外一个世界遨游,那里有自己的幻想,有不同于现实世界的温柔和冒险,还有他们寄予的对未来的想象。
原来,他们生活的日常,不止吃喝玩乐,还有精神的餍足。书本是打开眼界,发现世界的窗口,而孩子正需要这样一个窗口。如果不能行万里路,那就读万卷书。对他们而言,都是一笔财富。
我的房间成了图书馆,虽然藏书不多,却隐藏着一个个奇妙的世界,逗引孩子去发现。只是房间因此显得乱糟糟的,有的踩着脏脏的脚印,还在我床上吃零食,我本想训斥,但又不想打击一颗颗渴望知识的灵魂。床单脏了,洗了就好,爱书的心受伤了,却难缝合。
小时候的我,也曾渴望阅读
小时候家贫,家长极少买书,我们只有课本。每一篇课文,均被熟读,甚至背诵,尽管不懂其中内涵,却觉得美好。当自己的课本不能满足需求,便看哥哥的课本。尤其寒暑假,去亲戚家,不做别的,就窝在房间看书。
大家都觉得我内向,我也承认。而我越内向,就越把精神寄托在书中。因为书少,便反复读,有些课文读了一遍又一遍。不过我偏爱文学书,故到初中,高中,教科书堆积成山,陆陆续续卖掉一些,唯独留下语文课本,尤其是高中时代的语文读本。
那时的消费水平不高,书的价格却不便宜。还记得自己买的第一本书。一次,与爸爸路过新华书店,我说要买书,爸爸让我挑一本。我买的是巴金的《家》。新华书店不打折,原价块。爸爸付钱的时候还说了一句,怎么这么贵。从此再没求爸爸买过书。但是我对这本书爱若珍宝,并用纸包起来。多少个夜晚,我读得泪流满面。
我感觉觉新的命运被家族操控而无力自救的无奈,像极了我当初想摆脱家庭,却无能为力的痛苦。而当自己的心境,在别人那里得到共鸣时,对他便愈加亲近。我就是这样在书里寻找存在感的。
现在想想,当时启蒙有点晚,当部分同学大量阅读时,我才刚刚接触,且是在读书之余,偶尔抽点时间,少量阅读。而且多少个寒暑假,我都是在田间野地度过的。
给孩子最好的礼物,是书
如果小时候有人送我书,我想我会欢呼雀跃的。当一个人渴望探索世界的时候,立即获得支持与鼓励,比任何物质,都来得实在,甚至是受益一生。何况相对漂亮的衣服,一本书的价格还是便宜些。
所以现在,我会阅读,也会给孩子阅读,还会送书给亲戚的孩子。我觉得送书,就是送给他一个广阔的世界,送给他一把打开未来之门的钥匙。我想让他们有正确的三观,并始终相信,有文化,比有钱,更让人尊敬。
如今孩子之间,攀比心甚重,成人把这个世界的游戏规则,无形之中传递给了下一代。许多孩子比的不是成绩,不是品德,而是谁身上的穿戴贵重,谁家的房子漂亮。那些家穷的,常常自卑,不敢带同学回家,甚至冒充有钱人挥霍父母的辛劳所得。
最有钱的那个,总是班上最出风头的,每天豪车接送,并且出手大方,笼络了一批跟班,连老师也对他敬畏三分。他的人生,令人羡慕,也让许多孩子自惭形秽。努力读书,不也是为了过上这样的生活吗?人家从小就已经拥有了。因此,读书也变得功利。
如果此时没有信仰,心中没有理想,就非常容易被这种风气浸染。可以说,阅读,为他们敞开了一个另类世界。书中的正确价值观,会在字里行间传递给阅读的人,让他们明白,人生的意义,有许多种,钱财只不过是最基本的需求,并非万能,不是唯一。
如果你不会教育孩子,或者没有时间管他,就给他选择好书,书本这个老师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他,助他走向正途,甚至走向成功。一旦他发现阅读的乐趣,他便会坚持,会陶醉,无需你的督促。
如果你想投资,不如投资教育,小小的书本,却可以成就一个未来的大家。如果你想给孩子买贵重的玩具,漂亮的衣帽,不如给他买书,买大量的好书,你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