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能有真正喜欢做的事,不比恋爱中的心动更容易,所以不要怠慢它。
如果细心观察,我们会发现:在一个家庭里,经常做饭的,往往是母亲,但酒店里的大厨,往往是男性;在一个家庭里,经常缝缝补补、编织裁剪的,往往是妈妈,但那些服装设计大师,往往也是男性。
成为一个母亲,就意味着要把自己囿于家庭琐事当中,也意味着会失去自我,失去个人成长,而且很难走出去。
束缚母亲的,是妈妈这个身份的生理层面和社会文化层面的惯性。
经历了怀孕、生育,“各种和生殖有关的激素会使我们的大脑产生变化,妈妈们会把跟孩子相关的认知排在大脑认知的第一序列,对于孩子的需求变得更加敏感”。“这种生理层面的变化,让妈妈不自觉地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主要身份。”
在婚姻中,男女共同抚育子女。因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原因,“为了保证人类社会的延续”,“丈夫和妻子各司其职,分别经营市场和家庭。”“绝大部分人在按照这种性别分工开展自己的生活。”“这是社会发展带来的惯性。”
即使在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的今天,极大释放了家庭妇女的劳动力,母亲为家庭付出的原状,虽然有很大程度的改变,但依然有很多女性,走不出家庭妇女的框框。
因为,一个母亲,不仅劳力,还要劳心。一个家庭的方方面面,一般是女性在操持。
大作家托尔斯泰的妻子索菲娅在自己的日记中谈到:生活在世上真是艰难、痛苦。长久的斗争,紧张地处理家里家外的事务,教育子女、出版书籍,管理属于子女的产业,照顾丈夫,维持家庭平衡所有这些事情都使我疲惫不堪。
以久以来,随着女性地位和女性受教育程度的提高,母亲的家庭地位,很多已经不再是男性的附庸,而是逐渐转变成为家庭的主导和中流砥柱。
但是,要真正向前一步,让母亲成为拥有个人事业的女性,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任何改变,都是由内而外发生。
“外在的社会文化层面的改变已经发生,这时我们恐惧未来,不敢前行的唯一原因,源自内在。”
只有母亲自己愿意改变自己,才能逐步放下母亲的身份,追随自己的内心,做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
可是,促成这种改变,并不那么容易,也不那么简单。
首先,女性长期做一个母亲,居家多年,减少与社会各方面的接触,骤然走出家庭,走向社会,对未来、对环境、对社会有一种本能的恐惧。
其次,是社会对全职妈妈回归事业并不反好,在学历、年龄、工作时间等多方面设置了诸多门槛。在成为全职母亲之前,我对自己未来的最坏打算就是:大不了去做一个保姆。可是,某一天,我无意间看到一则保姆招聘广告,华丽丽地发现我超龄了。而且,招聘中要求的厨师证、调酒师证、家政服务人员资格证等等,我都不具备。如果我现在去从事家政行业,只能从最初级做起,甚至由于年龄原因,没人愿意用我。当个保姆都这样,更惶论其它行业。
还有,就是缺乏目标。每天周而复始重复的家庭工作,很容易磨平一个人的锐角与斗志,久而久之,生活态度变得非常茫然,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忘记了自己曾经喜欢的东西,忘记了自己曾经的梦想。
中国植物画第一人曾孝濂的妻子张赞英在照顾、成就、支持丈夫几十年之后,满含委屈地说:如果有来生的话,我绝对走我自己的路,我只要一个工作就完了。
当男人背后的女人太久,对自己独立生活的要求,仅仅是一份能养活自己的工作,以此来摆脱繁琐的家庭劳作。
一个母亲,想要改变,必须找到自己的北极星——成长的目标。
“如果你深陷当下,想改变却总是有无力感,最好的方法是确定你生命中的'北极星'。”
作者说,有一天她在给孩子喂奶,突然想起两个问题:在他(儿子)眼里,我希望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在我自己心里,我希望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我们养育子女,都希望孩子有一个灿烂的未来;作为父母,我们应当也期待自己有精彩的人生。我们不能想象,当孩子长大之后,ta回头看看身后的母亲,发现那仅仅是一个佝偻着身子的小妇人。那时,我们将如何自处?
我们总说,三流的父母当保姆,二流的父母当教练,一流的父母当榜样。我们想让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我们就必须为孩子做出榜样,成为我们想要ta成为的人。
著名的核物理女王吴健雄教授有句名言:“不要因为你家的碗没有洗,就不去做实验。”
即使生活艰难,也不要为了琐碎的家务事放弃自己的事业。
我的高中同桌,是一位长江学者。她和她的先生,为了把更多的时间用于教书育人,基本上不在家里开饭,而是选择在楼下的食堂就餐。他们忽略了琐碎的家庭事务,把时间放在工作上、事业上,为取得巨大的成就创造了必要条件。
你把时间用在哪里,你的成就就在哪里。
“做全职妈妈还是职场妈妈,只是一个人的选择,没有对错、高下之分。但不管做哪种选择,一定要出于自己的独立性——独立的意思是你有选择的自由。”
一个母亲,也是父母的掌上明珠,也曾穿着公主裙,戴着蝴蝶结,做着浪漫的公主梦;也曾眼中有光,追寻灿烂的未来。成为母亲,不应该是我们退回家庭,失去目标,不再成长的原因。
只要你想做,你就去做,勇敢地追寻自己的人生目标和意义。
人生的目标和意义,不是想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