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人,都在不知道如何生活的情况下,采用最容易掩饰或者最常用的借口——理想或者责任。
①
有段时间,很喜欢在简书上闲逛,看那些人情冷暖,读那些脑洞大开,品那些风花雪月。
时常感叹,为什么他们都那么有才华,那么多故事,随便一个故事信手拈来,一件小事也能描述的令人声泪俱下。
反观自我,常常写篇文章还时常跑题,感叹一下人生还表达不清。
我就像那只井底的青蛙,望着外面这缤纷多彩的世界,一次又一次的感叹。
直到读书多了,我才知道,原来会写东西的人,都是懂生活的人。
只有用心生活的人,才写得出打动人心的文字。也只有用心生活的人,才最能敲打我们内心的心房。
《皮囊》是朋友送我的一本书,原本并没有那么急着把它拆封,刚好自己买的书还没到,机缘巧合下,我提前邂逅了一段不可思议的人生。
故事很朴实,朴实的就像公园里的一棵树木,春来开花,秋来落叶,但就是在这种生命的循环里,我感受到了生活的意义。
黑狗达的父亲是县里的一位渔民,没有什么大梦想,最大的愿望就是建个大房子。
父亲待人很好,也很有人缘,原本这应该是个普通群众,通过不懈努力,活好这一生的故事。
但生活就是一场戏剧,不会让你轻易如愿以偿。
父亲病了,坍塌卧床,余生只能由母亲照料。母亲没有一句怨言,她既要抚养孩子,又要撑起一个家,还要照顾丈夫的起居。
但就是这么脆弱的女子,在成为了妻子和母亲后,她身上孕育出了常人不可想象的力量,她用自己的方式,谱写了一段平常但不平凡的人生。
她也用自己的一生,为作者描述了残酷却温情的现实。
我想,这就是生活最真实的样子。
②
写作的路上也时常会听到旁人抱怨,为什么写了这么久,还是没有感觉,为什么坚持,依然感觉没有希望。
人们总说,我也很努力生活,我也很努力奋斗,我也很努力参与,可是不行,我写不出。
借口大概因为家庭,因为工作,因为某些不可言说的压力。
真相其实只是:大多数人从来都不懂生活。
《皮囊》以最简单素朴的叙事风格,讲诉了人生经历中遇到的人和事。
如果单纯说故事,大概三言两语你便能了解整个来龙去脉,可是生活不仅仅只是活着,它应该有更深层次的追求。
它讲述了父亲卧病在床时,那种依旧希望回到当初的愿景,和全家人都心知肚明的默契。
也描述了大学舍友厚朴为了内心的世界不断追寻却最终屈服于现实的不甘,由此映衬出作者骨子里不过也是在逃避社会牢笼的事实。
它是深入灵魂的感动,它是时间长河的沉淀。
只有那个东西,才是生活。
只有那个东西,才能让你的思想拥有温度。
我有位写文章很厉害的朋友,我问她,你怎么写的这么好?
她只告诉我,其实我感觉没有写的多好,我只是把想的东西诚实写出来而已。
我觉得她是在敷衍我。
直到某一天,我看到她写的一篇文章《一把梳子》
“这是一把母亲用了多年的梳子,温润无比,上面还留存着母亲的独特发香,它是一把木梳,上面精心雕刻着两只凤凰......”
我就知道,原来她没有骗我,她其实就只是个心思细腻且懂生活的人。
懂生活的人,笔下有温度,知人情冷暖的感动,懂花谢花开的美好。
③
很多时候我不知道什么是好,什么是坏。
真的要我说,能让我思考的文章,就是好文章。
但其实我活的并不真实,至少在过去的二十多年,我活进了一副看不见的皮囊里,拼了命地往外爬,想去外面喘口气,可是都以失败告终。
包括我以前写的文字,现在回过头去看,我终于知道自己缺少了什么,缺了那一点温度,缺了那一点对生活的探索和深究。
我不敢说现在写的很好,但我感觉到自己可以写的越来越真实,在镜子前,我越来越能看清自己,看清自己的内心。
我比以前更加努力,也更加努力享受生活,我恨不得抓住身边一切可以抓住的东西,一探究竟。
我比以往更害怕丢失,因为我知道有些东西丢了,就再也找不回来了。我不想拖着这沉重的皮囊上路,因为人生本已艰辛的难以下咽,实在不想再给它加一层充满怨恨的苦涩皮囊。
李敬泽在这本书的推荐语里说:“人生或许就是一具皮囊打包携带着一颗心的羁旅。心醒着的时候,就把皮囊从内部照亮。”
我以前觉得人没有理想也能活,其实理想没有那么大,说到底,理想只是你在乎的东西罢了。
我越来越能感受到简书里那些感动的文字,简单的故事,世界的现实。
看到社会的不公,我会愤怒,但我会比以往更晚一点去写下自己的愤愤不平。
看到美妙的诗句,我会欢喜,但我会花更多时间去琢磨和体会。
遇到生活中的人与事,我会参与,但我会比以往多出一丝为他人着想的善良。
我希望自己也能像皮囊的作者和我的朋友一样,认真的生活,记录自己生活的真实。
愿自己有梦为马,随处可栖。
最后,用一句网络大v的话结尾。
踏雪无痕的是理想,深陷泥泞的是皮囊。
以上。
文/扫地_
我有一壶酒,足以慰风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