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条(三)

              离        乡

农业机械化多数人闲置。大部分时间没事可干,被迫流出村进入城市。

八十年代,还靠人耕马拉,以手工劳作为主,玉米种植都是大垄,三铲三镗,一遍接一遍的劳作轮回,收获打场就得整整一个冬天,农村一年没有几天清闲时间。

现在全是机械化,种上地既不铲也不镗,全是用农药化肥,农药化肥都用无人机喷洒,劳动力过剩,被迫去打工,远走它乡。

初期是进入县城打工,后来就流入大中城市。

九十年代黑龙江的县城,还有一些企业,大多是破产的国企,转嫁到私人手中,还是有点活力,需要一些人能到那找到工作。

还有一部分大大小小的加工企业,打工族在家乡能解决一部分就业。

到后来,由于经营不善,纷纷倒闭,还有的南迁,县城成了纯粹的农业县,工业没有几家,都是小企业,留不住人。

90年代,国家进大规模基本建设,农村人不用背景离乡,在家乡就能找到工作,流失人口还不多。那个年代,建房盖楼修路,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农民还是能找到工作干,农村的流失人口不太多。

近十几年,国家在打造城市集群,虽然基本建设多了,由于机械化程度高了,需要的人就少了,建筑工地也因机械化,用人大大减少,所以,许多农民只得到南方经济发达地区打工,我们县人口38万,近十年流失12万多人。

我的感受我们这座城市,大街都是老年人,多数是休闲娱乐,商店里没有几个人,孩子也很少,60岁以下的中年人,都去长三角,珠三角,还有一部分去了大中城市,未来二十年以后,很难想象。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