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我们讲“心愿”。当我问大家“你的心愿是什么”时,有人一脸茫然地摇头,有人毫无愧色地说:“就是当一条咸鱼!”大家听完只是一通哄笑。我也笑了,但看着他们稚气未脱的脸庞,我却内心百感交集。于是想用年少时的故事鼓励他们要有所向往。当故事讲完,我却发现当初的那个自己早已迷失了方向。
下午,阅读课上,我很高兴,甚至有点感动,我发现真善美一直在他们每一个人的心中流淌。他们一直在做心中的那个自己。
傍晚,我收到了班长发来的信息,当我听完情况之后,我火气蹭蹭就上来了,但我很快冷静下来,第一个想的是他们为什么总是这么无视纪律,无视他人。“天狂必有雨,人狂必有祸”。他们是不是觉得成绩优秀所以就可以目中无人,难道平时我给了他们放肆的特权吗?反思一下自己的行为,似乎没有。该怎么教育引导呢?想来还是孩子,还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做什么。想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还是给他们讲讲我看了又看的《西游记》吧。
也许年少时,我们看《西游记》,会喜欢那个会使金箍棒,会翻筋斗云,会十八般武艺的孙悟空。
再大一点,喜欢上了猪八戒,虽然他好吃懒做,但他仿佛不费吹灰之力,就能得到好运的眷顾和偏爱。
再年长些,就对那个总是中规中矩,虽然没有出过太多风头,也没有太多存在感,但总是可以做到四平八稳的沙悟净有几分好感和羡慕。
但到现在,却总会在返璞归真以后,越来越理解、懂得,甚至欣赏和敬佩那个看似懦弱又无能的唐僧。
唐僧真的有很多的缺点。
比如,他善恶不分。
他在两界山收了孙悟空为徒后,两个人遇到了六个强盗,当孙悟空将其打死时,唐僧居然责备悟空全无一点善恶之心,还断定悟空去不得西天,做不得和尚。
他在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时,认出这分明是妖怪,却因为听信猪八戒的挑拨离间,并写下了一纸贬书,不再认孙悟空这个徒弟,最终赶走悟空。
他在造宝山时又遇到了强徒劫掳,当悟空将这几个人打伤时,唐僧怪孙悟空没有佛性,并且一气之下,又要赶走悟空,不让他同去西天拜如来金身。
比如,他唠叨抱怨。
当孙悟空第一次出走,又因龙王的劝说回来找他时,他却抱怨说:“我略略的言语重了些儿,你就怪我,使个性子丢了我去,像你这有本事的,讨得茶吃;像我这去不得的,只管在此忍饿,你也过意不去。”
当他和孙悟空两人行到蛇盘山时,有一条龙把他的白马吞进了肚子里,于是他又哭着说:“可怜啊!这万水千山,怎生走得!”当悟空说要去前方寻马时,他又不让,因为害怕悟空走了,那条龙会突然出来把他吃了。
比如,他有邪恶面。
在观音寺时,孙悟空因为炫耀丢了他的袈裟,于是他发怒说:“我不管你,但是有些儿伤损,我只把那话儿念动念动,你就是死了!”而在悟空杀强盗时,他还曾说,出家人“扫地恐伤蝼蚁命,爱惜飞蛾纱罩灯”。
他也曾为了去西天取经,不得已说了谎,虽然并非他本意,但骗人终归是不对的,在女儿国时,他原本已经与女儿国国王拜堂成了亲,但他假意说要去送自己的三个徒弟去西天取经,叮嘱他们几句话。自出城以后却再也没有回来。
比如,他做人的挑剔自私。
在唐僧、孙悟空和猪八戒行到黄风岭借宿时,因为老者见到悟空和八戒长得丑,于是他坐在门楼的竹床上埋怨说:“徒弟呀,你两个相貌既丑,言语又粗,把这一家儿吓得七损八伤,都替我身造罪哩。”其实,唐僧耳根子很软,他也是一个完美主义者,只因别人说他徒弟长得丑,于是他就生了一些嫌弃心。
在他们师徒三人吃了人参果后,为了给他们惩罚,一个大仙建议应该先打唐僧,毕竟他是师父。但悟空体恤师父不禁打,就把责任揽在自己身上,并替唐僧受罚,但唐僧依旧抱怨说,自己虽然不曾被打,但绳子绑在身上也疼。
在师徒三人离开了万寿山,正往前赶路时,唐僧说肚子饿了,让孙悟空去化斋来吃,但孙悟空却解释说:“师父好不聪明。在这等半山之中,前不巴村,后不着店,有钱也没买处,教往那里寻斋?”
唐僧听了很不快,于是骂道:“你这猴子!想你在两山界,被如来压在石匣内,口能言,足不能行,也亏我救你性命,摩顶受戒,做了我徒弟。怎么不肯努力,常怀懒惰之心!”
于是孙悟空说:“师父休怪,我知你尊性高傲,十分违慢了你,便要念那话儿咒。”于是就硬着头皮去化斋。
比如,他的偏心。
孙悟空为他出生入死,甚至百分百恭敬他,孝顺他,对他始终如一地好,但他在此之前,却从未感念孙悟空对他的好。倒是在大战流沙河时,猪八戒仅仅出了一些力,于是他当着孙悟空的面,只夸了八戒说:“徒弟辛苦啊。”
在三人夜行至一处寡妇之门时,因为那寡妇家产殷实,非要留他们其中的一人做女婿,于是唐僧让悟空留在这里,其实他分明知道原本猪八戒是贪财好色之徒,并且最会偷奸耍滑,但表面上他看似把好处留给孙悟空,实则在他心中,最可以舍离,最不在乎的那一个人却是孙悟空。
再比如,因为猪八戒被妖精所擒,他又怪孙悟空兄弟之间,全无相亲相爱之意,专怀嫉妒之心,甚至还气孙悟空说,怪不得悟能咒你死呢。孙悟空听了后,也忍不住抱怨说:“师父也太护短了,太偏心了,我如果被拿了去,你都不挂念,反正我是舍命之徒,但猪八戒刚要受点罪,你就全怪在我身上。”
要说唐僧的缺点,远不止这些,甚至连观音都看不下去了,还曾对他说过四个字,再休颠怪。但唐僧的缺点,又常常是我们每个凡人身上,都或多或少有的,不过是恰好集中体现在了他一个人身上而已。
说了唐僧这么多不好,并不是讨厌他,反而是钦佩于他性格中拥有大多数人都缺少也都容易迷失的东西,那就是初心、执着和坚持。
当初唐僧答应玉帝要去西天取经时,洪福寺的僧人就曾劝他说西天路远,很多虎豹妖魔、峻岭陡峭等,只怕有去无回,难保真身。但唐僧说,即便吉凶难定,但既然已经在化生寺对佛设下弘誓大愿,不由他不尽此心。
在刚开始去取经的路上,他曾只身一人走在悬崖峭壁,也曾差点被老虎所吃,却执意要继续前行。后来他在收了三个徒弟为自己降妖除魔时,也并非一帆风顺,反而是时时刻刻受着欲望的诱惑,困难的阻碍和生死的考验。
孙悟空可以一气之下回到自己的花果山做猴王,猪八戒随时都在想着回高老庄做女婿,而沙僧虽然从未表露些什么,但如果他见了大师兄和二师兄都散了,大概也会回到流沙河。但自始至终,唐僧从来没有心生过退意。
唐僧怕老虎吗?当然怕。唐僧怕死吗?当然也怕。唐僧甚至非常懦弱,一遇到困难,就只知道唠叨抱怨,甚至一个劲儿地哭。在原著里,唐僧的眼泪几乎没断过。但他明知道苦,明知道累,明知道前路迷茫,依旧坚定信念,必须去到西天取经。
其实,在整个途中,他有很多次机会,可以反悔,可以放弃,甚至可以随便安住在一个寺庙中继续修行,但与其说他没有退路,不如说他不给自己退路,因为西天就是他唯一的去处,也是唯一的出路。
唐僧也是凡体肉身,在这一路上,他曾多次拒绝接近女色,甚至他还被自己最偏心的徒弟猪八戒质疑过,不相信他在美女面前真能无动于衷。
尤其在离开女儿国时,我们明显可以感受到他对女儿国国王有三分情,但如果世俗的幸福与自己的初心相悖时,他也依然会选择后者。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和信仰,但许多时刻,我们之所以放弃了,是因为我们太容易妥协,也太容易被诱惑。一个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人,跟一个无法坚持自己所想的人,才是这个世上,活得最痛苦,也是最迷茫的人。
唐僧这一路走来,也忍受了太多的艰辛和不易,但当一个人明确地知道,自己这一生真正要做什么样的人,要活成什么样子,以及要过怎样的一生时,所有外在给他的苦难也好,痛苦也罢,都通通变得不再重要。
最后,唐僧当初在出发时曾答应过唐朝皇帝,三年以内必将返回,甚至还曾给僧人们讲,看那山门里松枝头向东时,他即回来。那时他并没有预料到此行的艰难和不易,但即便后来在遇到了重重磨难后,他依旧坚持了整整十四年,才去到了西天取到了真经。
其实,唐僧当初也并不知道,甚至也并不确定自己是不是可以到达西天,但有一点他可以确定的是,他这一生必须做的一件事,就是要去西天取经。
甚至可以假设,如果唐僧即便过了十四年也没取到真经,他依旧不会放弃。这样的精神,恰恰是整部《西游记》最核心的思想。
每次唐僧去化斋,或者向他人介绍自己时,总会提到一句话:“贫僧从东土大唐而来,去往西天取经。”
这一句看似简单的话,上升到了哲学的层面,他知道自己是谁,知道自己从哪里来,又要到哪里去。
当每个人想清楚这三大问题时,这一生,就彻底地找到了自己,活出了自己,也真正完成了自己。
摘自《人到中年,突然懂了唐僧》——李思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