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属原创,著作权归本人所有,任何形式的转载都请联系本人,抄袭者必究。
2025年9月7日是白露节气。此时太阳到达黄经165度,天气渐转凉,清晨时分地面和叶子上有许多露珠,因夜间温度低,露水凝结呈现白色,故名"白露"。白露是秋季由热转凉的转折点,也是全年昼夜温差最大的节气之一。此时养生需顺应天时,从衣食住行各方面调整,才能为秋冬健康打好基础。
一、生活起居:防寒保暖是关键
1. "白露身不露",及时添衣
白露后气温骤降,尤其早晚凉意明显。民间有"白露不露腿"的说法,建议:
避免穿露脐装、短裤:腹部、膝盖受寒易引发腹泻、关节炎。
备好薄外套:尤其是老人、儿童,外出可带一件方便穿脱的开衫。
睡前关窗:夜间寒凉,避免冷风直吹导致感冒或面瘫。
2. 调整作息,早睡早起
秋季阳气收敛,应顺应自然规律:
早睡:建议22:30前入睡,比夏季提前1小时。
早起:清晨6-7点起床,呼吸新鲜空气,振奋阳气。
午间小憩:15-20分钟即可,避免久睡导致昏沉。
3. 护好三个部位
头部:洗头后及时吹干,避免风寒入侵引发头痛。
颈部:佩戴丝巾或围巾,防止"风池穴"受寒。
脚部:穿袜子保暖,睡前可用40℃温水泡脚10分钟,加艾叶、生姜效果更佳。
二、饮食调养:润燥健脾,少辛多酸
1. 白露饮食原则
润燥为主:秋季主肺,易被燥邪所伤,需多吃滋阴润肺食物。
健脾祛湿:夏季湿气未除,可搭配健脾食材。
少辛增酸:减少辣椒、生姜等辛散食物,多吃酸味食物收敛肺气。
2. 白露黄金食材
(1)润燥类
推荐食材包括梨、银耳、百合、蜂蜜、芝麻。这类食材具有滋阴润肺的功效,能够有效缓解秋季常见的口干舌燥症状。
(2)健脾类
推荐食材包括山药、南瓜、小米、莲子、芡实。这类食材能增强脾胃功能,促进消化吸收,尤其适合夏季湿气未散、脾胃虚弱的人群。
(3)酸味类
推荐食材包括乌梅、山楂、葡萄、苹果、柠檬。这类食材可生津止渴,收敛肺气,同时酸味入肝,有助于增强秋季免疫力。
3. 白露传统食俗
喝白露茶:民间有"春茶苦,夏茶涩,要喝茶,秋白露"的说法,此时茶叶经过夏季酷热,白露前后采摘的茶味道更醇厚。
吃龙眼:福建等地有"白露吃龙眼,一颗顶只鸡"的俗语,龙眼补心脾、益气血,但每日不超过10颗。
酿米酒:江苏、浙江一带用糯米、高粱等五谷酿制"白露米酒",温中益气,适合秋冬饮用。
4. 饮食禁忌
忌盲目贴秋膘:现代人营养过剩,白露后无需大补,避免高脂肪、高热量食物。
忌生冷海鲜:秋季是肠胃病高发期,减少刺身、冰饮摄入。
忌过量吃蟹:白露后螃蟹肥美,但性寒,搭配姜醋可中和寒性,脾胃虚寒者少食。
三、运动养生:动静结合,增强体质
1. 推荐运动
传统功法:八段锦、太极拳,尤其"两手托天理三焦""调理脾胃须单举"等动作,可疏通经络、调和气血。
户外活动:登山、慢跑、骑行,呼吸新鲜空气,增强心肺功能。
室内拉伸:瑜伽、普拉提,缓解秋季肌肉紧张。
2. 运动注意事项
时间选择:避开清晨雾气重时段,建议上午9-10点或下午4-5点运动。
强度控制:以微微出汗为宜,避免大汗淋漓耗伤阳气。
运动后护理:及时更换湿衣,补充温水(可加少量盐),避免吹冷风。
四、疾病预防:未病先防,既病防变
1. 呼吸道疾病
原因:白露后气温下降,空气干燥,易引发感冒、咳嗽、哮喘。
预防:
佩戴口罩,避免粉尘刺激。
每天用盐水漱口,清洗鼻腔。
按摩迎香穴(鼻翼两侧)、肺俞穴(背部第三胸椎棘突下)。
2. 肠胃疾病
原因:夏季贪凉导致脾胃虚弱,白露后饮食不当易引发腹泻、便秘。
预防:
饮食定时定量,细嚼慢咽。
腹部保暖,可贴暖宝宝或佩戴肚兜。
食疗方:山药粥、南瓜小米粥。
3. 皮肤问题
原因:秋季空气干燥,皮肤缺水导致瘙痒、脱屑。
预防:
减少洗澡频率,水温不超过40℃。
选择温和保湿护肤品,避免含酒精产品。
食疗方:银耳羹、蜂蜜水。
五、心理调适:收敛神气,保持平和
1. 秋季情绪特点
白露后万物渐凋零,易引发"悲秋"情绪,表现为情绪低落、失眠、乏力。
2. 调适方法
登高望远:欣赏秋季美景,开阔心境。
音乐疗法:多听舒缓音乐,如古筝曲《渔舟唱晚》、钢琴曲《秋日私语》。
社交互动:与亲友聚会,避免独处引发负面情绪。
结论
白露是秋季养生的关键节点,需从生活起居、饮食调养、运动养生、疾病预防、心理调适五方面综合调整。核心原则为"防寒保暖、润燥健脾、少辛多酸",同时顺应秋季收敛特性,保持情绪平和。通过科学调理,可增强体质,为秋冬健康奠定坚实基础。记住:白露养得好,冬天病不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