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音低唱”“低音高唱”,本质是通过反向发力,让气息和位置保持稳定。现实中,很多人一碰到高音,就下意识抬头、脖子绷紧,嗓子像被堵住一样,声音又尖又虚?这就是典型的“高音上唱”,把所有力气都用在了喉咙和脖子上,不仅声带负担重,还唱不高、唱不稳。
一、“高音低唱”的核心,是气息往下沉,用腰腹力量托住声音。
这个原理如同“拍皮球”:你想让皮球弹得越高,手就得越用力往下拍,皮球借助地面的反作用力,才能跳得又高又稳。唱歌高音的气息往下“推力”越足,声音就能顺着这股反作用力轻松往上走,喉咙自然不会卡。
练习方法:
1. 找气息下沉的感觉:双手叉腰,深吸一口气,感觉腰腹周围像被吹鼓的气球,轻轻咳嗽一声——这时你会明显感觉到腰腹有轻微的紧绷感,这就是气息往下沉的基础状态,记住这种“腰腹发力”的感觉,唱歌时就保持这个劲儿。
2. 结合歌词慢练:选一句带高音的简单歌词,比如“亲爱的你”,先吸足气,腰腹保持咳嗽时的紧绷感。唱“亲”字时,别抬头、别扯嗓子,而是感觉气息从腰腹往下“踩”,就像用脚轻轻蹬地,声音顺着这股劲儿自然送出,想象“声音骑在气息上往上飘”,喉咙全程放松,别用力捏紧。
3. 不要把往下使劲当成“憋气”!腰腹是“绷住劲托住气”,不是“死死按住不让气出来”。如果唱的时候胸口发闷、声音发堵,就是用力过猛了,稍微松一点腰腹,保持“匀速、有控制地送气”,声音才会通透。
二、“低音高唱”的关键,是声音位置不往下掉,保持头腔(眉眼、额头周围)的兴奋感。
和高音相反,很多人唱低音时会犯“垮脸掉位置”的错,会不自觉地低头、嘴角下垂,声音跟着往下沉,听起来有气无力,像“没睡醒说话”,这就是“低音低唱”的误区。
怎么解决?
可以把声音想象成挂在头顶的小灯笼,不管你蹲多低(唱多低),灯笼都不能摘下来——只要声音位置“挂”在高处,低音就会清晰、有质感,不会拉垮。
练习方法:
1. 找高位置的感觉:轻轻抬头,眉毛往上挑,像突然看到惊喜的东西(比如抬头看见天上的烟花),同时发一个“啊——”的长音。这时你会感觉声音从眉眼之间“透”出来,而不是从喉咙里“沉”下去,这就是头腔的高位置,记住这种“声音往上挂”的感觉。
2. 结合歌词练稳定:唱歌时别让挑起来的眉毛垮下去,嘴角也保持轻微上扬的状态,声音始终“挂”在眉眼周围。哪怕音降得低,也感觉声音是“往上拎着”的,就像提着灯笼蹲下来,灯笼依然在高处,不会跟着落地。
3. 特别注意:高位置不是扯着嗓子喊低音!
有人以为低音要高唱,就使劲把声音往上扯,结果喉咙发紧、声音发尖,反而更难听。其实只需保持眉眼轻微兴奋,喉咙放松,声音自然会“挂”在高处,听起来明亮又不费力。
三、怎么使两个技巧结合起来呢?
有人单独练高音或低音时还行,可一到歌曲里就原形毕露,唱完高音接低音,声音位置直接掉下来,唱完低音上高音,气息又沉不下去。其实关键是让“气息下沉”和“位置挂高”成为习惯,不管音高音低,都保持这两个核心状态。
推荐一个很简单的综合练习,各种风格的歌曲都可以,看自己的爱好,只要是高低交替的短歌都可以,比如《茉莉花》,“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高音),芬芳美丽满枝桠(低音)”。唱高音“茉(mò)莉花”时,腰腹往下使劲托住气;唱低音“枝桠(yā)”时,眉眼保持兴奋,声音不往下掉。刚开始慢练,每一句先找对状态再开口,练熟后再加快速度,慢慢就能形成肌肉记忆。
提醒友友们,学习唱歌千万不能追求速成!有人练两天没效果就直接放弃,其实反向发力和我们平时说话的习惯相反(说话是高音往上走、低音往下沉),需要1-2周的刻意练习才能适应。每天练10-15分钟,比一次练1小时更有效,坚持下来才能看到变化。
还有,不管唱高音还是低音,一旦感觉喉咙发紧、脖子发酸,就是错了!唱歌靠的是腰腹的气息和头腔的位置,不是喉咙的“硬撑”。不舒服就停下来调整,别硬扛,否则容易伤声带。
其实唱歌的技巧说难不难,关键是找对发力方向。记住“高音低唱靠气息往下托,低音高唱靠位置往上挂”,多练多找感觉,你也能摆脱卡喉和拉垮,唱出稳又好听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