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们通过大脑的结构,认识了情绪是如何产生的。关于情绪那些事儿(一)
第二篇我们认识了恐惧、愤怒、愉悦、痛苦这四种基本情绪,以及它们对于我们的重要性。关于情绪那些事儿(二)
前面两篇啰啰嗦嗦这么多,目的就是为了更好的理解和运用情绪管理的工具。
为什么我不赞成给情绪贴上负面和正面的标签,虽然这样做可以让我们更便捷的识别情绪,但正是这样的分类,就会让我们在识别它们之前,就会有偏见,人的本性是趋利避害,对于负面的东西,我们会本能的抗拒。
真正的情绪管理,不是想办法去压制情绪,不让情绪产生,也不是去对抗情绪,而是想办法与情绪和平共处。
自我情绪管理的ABC效应
什么是ABC效应
举个栗子:当你在原始森林中看到一只老虎,本能地会觉得“恐惧”,想立刻逃跑。在此场景中,A就是老虎,C就是你感到恐惧并想要逃跑。
B去哪里了?先按下不表,稍候再重点讲。
通常,我们认为C是由A引起的,所以在情绪管理的时候,总是想要通过改变A去改变C,放到刚才的场景当中,我们会认为是看见老虎引起了恐惧的情绪反应,想要自己没有恐惧的情绪,那就是不要看到老虎就好了,而现实的情况是A往往不是由我们自由意志决定的,所以情绪管理往往会感觉到挫败。
其实,B才是情绪管理的关键所在。准确来讲,B是我们意识中对老虎根深蒂固的印象“老虎是猛兽,会伤害人”引起的。
所以,整个情绪产生的流程应该是:
A是指激发对象(Activating Event)。它进入我们的认知,激发了我们固有的“信念”(Belief)。这种信念继而引发我们一系列的反应和行动(Consequence)。
这里的“信念”是指我们大脑对于自己以及外界事物的固有认知。
简单来讲:
A:代表诱发情绪的事件
B:你对A事件的固有认知
C:你的感受和行为
在第一篇我们讲到过,情绪的产生,是当A事件发生了,大脑会立即把信号传给产生应激反应的杏仁核和通过思考后理性决策的大脑皮层,然后我们会有情绪的感受并做出相应的行为。
之所以会情绪失控,做出非理性的行为,是杏仁核战胜了理性输出的大脑皮层。
为何大脑皮层容易被杏仁核绑架呢?因为我们大脑为保证高效的工作,能凭应激反应能够做出的决策就尽量不去思考。这里的应激反应就是有固有认知去驱动的。
比如学开车就是很好的例子,刚开始学习的时候我们会先在脑子里面把一个又一个的步骤过一遍,然后再去操作,这样不仅反应慢,而且容易出错。当我们拿到驾照并开了一段时间以后,就可以边开车边聊天,这就是因为大脑经过长期训练,产生了应激反应,也称下意识(无意识)。大脑这样的设计,是为了提高大脑的工作效率,从而让我们有更多的精力去学习和思考,从而不断进步。
上文中的B,也就是我们对A事件的看法,就是我们情绪的应激反应(下意识)。
应激反应就像是一个又一个被编辑好的程序,镶嵌在我们情绪的操作系统上面。
如果想要升级我们情绪的操作系统,就得想办法修改应激反应的程序,要想改变我们应激反应的程序,就需要改变我们的固有认知。
常见的三种不合理的固有认知:
1、恐怖化的固有认知
无论遇到什么事情,总是先想到最坏的结果。常见的句式就是“万一……怎么办?”
比如你去面试一份新的工作,你可能会想,万一面试官的问题我不会回答怎么办?万一他不喜欢我怎么办?万一我太紧张,搞砸了怎么办?……你越想越多,就越恐慌,神经也会高度紧张,往往会不战而败。
2、应该化的固有认知
把人当做标配的机器,看不到自己或他人的个性化需求。常见句式:“我必须……”,“我应该……”,“我一定……”,“我非……不可。”……
比如,你小时候,父母要求你应该对弟弟好一点,因为你是家里老大。上学的时候,应该团结同学,尊敬师长,做不到就不是好学生。毕业后,应该在三年内结婚,五年内生子,三十岁之前过上标配的人生。
一旦形成了应该化的固有认知,就容易让自己过分严格要求自己,达不到目标会感觉到很挫败,达到了“我应该”的标准,就开始对别人的“你应该”,从而过分严格要求别人。一旦别人达不到自己的期待,就会感觉到愤怒。
3、合理化的固有认知
逆来顺受,认为存在即合理,是一种软弱的应对方式,在与人互动中完全丧失自我。常见句式“谁会关心?”“天又没塌下来?”“反正……还去管它干什么”……
比如我们在职场中经常会看到这样的人,只要是遇到稍微有一点麻烦的事情就不愿意去尝试,他们总是认为,自己再怎么努力也得不到老板的重视,还去努力干什么,不如让自己舒服一点,公司这多人,谁会关心我呢?
那么,我们到底应该怎样去修改自己不合理的固有认知呢?
第一步,先别动,倒数十秒
通过前面的文章我们会知道,情绪的产生是激素短时间内大量分泌的结果,激素水平的瞬间变化,使身体生理唤醒水平瞬间达到一个峰值,无论是紧张、恐惧、羞愧、激动……,永远不要在最冲动的时候做出任何行为,先倒数十秒,给体内的激素水平一个回落的时间。
大多数情况下,十秒过去,大脑就开始启动理性思考了。如果你有过这样的经验,相信你当时会对刚才的状态感到震惊,很庆幸约束住了自己的冲动。
我们每天在与人互动的过程中都可能产生情绪,当你的家人,同事,同学,闺蜜对你说的话,或者做的事情让你感到不快的时候,先别急着去回应,先控制住自己即将脱口而出的话,缓一缓,冷静一下。
直到把它变成一种习惯。
第二步,审视自己的B如何把自己弄成了C
记录下让自己产生不快的经历。
前面讲到过,我们大脑中的情绪系统和理性系统是对立的,当你迫使自己写或者说出自己不快的经历,实际上就是在调动和唤醒我们的理性系统。
记录也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和分析自己到底产生了哪些情绪,为何会有不当行为的冲动,这些情绪的固有认知B是什么?
第三步,更改固有认知
我的固体认知B有什么问题,更好的处理方式是什么?
举个栗子:
周末在家,你花两个小时做的一份PPT还没来得及保存,临时接了个电话,回来发现熊孩子在电脑前看动画片,还把你未保存的PPT给关了,你当场气得想要原地爆炸,恨不得上去抽他两巴掌。
第一步:先别动,倒数十秒
你强忍住了心中的怒火,倒数了十个数,觉得还是很生气,又倒数了三十秒,还做了几次深呼吸,让自己稍微平静了一点。
第二步:审视自己的B如何把自己弄成了C
孩子在没有询问你的情况下,就把你的PPT给关了,所以你很生气,你很生气就想要打人。
孩子擅自动用你的电脑,等于是侵犯了你的边界,你可以生气,但是,生气就要打人这个固有认知是不对的。
第三步,更改固有认知
即便你打了孩子,PPT还是需要重做,但亲子关系还会变遭,所以更好的选择是不要打人。孩子可能不知道你的PPT没有保存,随手就关了,这件事两个人都有责任。
所以,你需要做的是,第一,当我的边界受到侵犯,我可以生气,但是打人不是解决办法;第二,帮助孩子建立习惯,要征求对方的同意,才能动用别人的东西;第三,以后做PPT要养成随时保存的好习惯。
通过这一篇,我们找到了管理自己情绪,优化自我操作系统的路径和方法。
但是,在与人沟通的过程中,如何管理对方的情绪,最终双方能够心平气和地去解决问题呢?
答案下期揭晓,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