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半年前的一个清早,我在上班的路上被一条微信刷屏《我买好了30张机票在机场等你:4小时后逃离北上广》,起初以为是标题党,没按进去,后来不少朋友纷纷地留言:酷。
按进去的时候已是十点,是一个名叫“新世相”的公众号,内容如下
“今天,我要做一件事:就是现在,我准备好了机票,只要你来,就让你走。现在是早上8点,从现在开始倒计时,只要你在4小时内赶到北京、上海、广州3个城市的机场,我准备了30张往返机票,马上起飞,去一个未知但美好的目的地。现在你也许正在地铁上、出租车上、办公室里、杂乱的卧室中。你会问:我可以吗?——瞬间决定的事,才是真的自己。”
心痒痒,心痒的原因不是奢望能得到一个升华般的改变,大不了觉得去了,等同免费去一趟旅游,重点是这事情做起来很酷,能吹牛逼。
最近新世相公众号又推出“逃离北上广”第二季,我依旧在上班的路上看见这条信息,这次显然没第一次来得惊艳,最起码朋友圈没人转发。细看,发现个中增加不少有趣的活动环节,譬如有十三位明星参与,各类商家的加盟,对了,还多了一首主题曲。
这回很冷静,大部分的人都很冷静了。
冷静的原因之一是:“为什么要逃离北上广?”“逃离北上广就一定能获得更好的生活?”
其实不然,虽然时间过得匆忙,但每个人都不再是大半年前的自己,每逢回首总能发现曾经对世界的拂逆都被抚平,对待“逃离北上广”,仔细想想不再适合用“逃离”,这次含有惊慌的意思,就我而言,如今或许用“暂时离开”“到外面走走”更为合适。
因为你总会回到这个地方,当初的不顾一切、不羁的放纵、叛逆的自我,终究会被收敛,然后重新回到生活的规则。说到底这里有吸引你的东西,这东西有可能是金钱,有可能是爱情,有可能是氛围,更可能是人情味所建立的乡愁。
所以随着年龄的增长,说走就走的这类逃离,不再是一个让我向往的词,虽然这“逃离”不是长时间的逃离,但正是短暂反而觉得是一个“不负责任”的近义词,讨厌的原因是它打着“酷”的旗号诠释勇气。
这些“勇气”是“伪勇气”,说穿是一种被煽动的自我。
譬如前些天我发布了一篇《只有一个乳房的女人》,在其他平台得到不错的反馈,当然也有一些批评的声音,有些读者帮我驳斥,“这么好的一个故事,都让你们这类五毛党给说歪了。”看到读者帮我反驳,我脑海迅速闪出一个念头,“老子,怎么会有错呢?!”
后来不全是,批评我的人不算是五毛党,他们都很理性,我大方承认这错误,也承诺会修改。我不敢说,承认错误是很的酷及勇气可嘉之事。但要在一大堆赞美里,承认错误,确实需要“内在驱动”,所谓的“内在驱动”,说白了就是自愿,譬如我写稿是自愿写稿,在没新媒体之前,我还是写稿,大不了在QQ空间写,再早点在原稿纸上写。
如今很多人做一件事都需要“外在驱动”,新媒体火了,一群人才涌上去,每个人一夜间都变得能说教。未婚的能比结了婚的人更能掰,单身的人能比谈恋爱的人够能看透,然而“逃离北上广”,非得要把北上广形容成一个很可怖的地方,以为逃离就是对,以为逃离就能寻找到一个真正的变化。
事实上,想变化想逃离的人都不需要借助“外在驱动”,我认为“外在驱动”的东西有点像忽然加热的水,沸腾后便是冷却,总不能一直沸腾把自己榨干。
就此我想生活里需要的是恒温,持之以恒干一件事,这件事没有“外在驱动”,不需要很酷,可以很普通,譬如跑步、看书,熬得过枯燥与苦闷,一切终究会变成有意思的事。
记得一年前,参观朋友新建的房子,墙壁刚刷起灰,刷灰是两名来穗人员。他们是师徒关系,徒弟个子不高,目测十五岁,瘦瘦的,身体都被白蒙蒙的灰覆盖,至今记忆犹新的还是他那双眼睛。
当时是冬季,我穿了一件很普通的衣服,这衣服大概是五年前买下,这小伙子居然一动不动地看着我,目光既是羡慕又是坚定,这坚定是由羡慕所带出,我猜他当时的想法是,“往后必然要穿得干净点。”
每个来“北上广”的工作的人,不一定抱着要干一番大事业的心态,不清楚“北上广”何时起变成别人所追求的“魔鬼”,作为本地人在广州工作也感觉到压力颇大,更别提来穗人员,仔细想想,也许正是这种“大”才演变出这地域独特的魅力,换句话来说,他们能在“北上广”立足,也许放眼全中国也必然能有一席之地。
这个世界,“生存”是所有追求的基本,他们穷怕,才会想把这个“基本”放在一个高处去追求,所以觉得来“北上广”很难再谈得上逃离“北上广”,所谓的逃离大不了就是换个环境再看看,然后还是回到这个地方,因为你相信,相信在这里能够让你找到成长,若然真的要谈逃离,我希望那次的逃离,是衣锦还乡的近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