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有一部电影,叫《我们村里的年轻人》,里边就有赶着马车,去交公粮的片段。
在农村,那时,交公粮是农民向党和国家表示拥护和爱戴的具体体现,所以,总是挑最好的麦子,当做公粮去交。
我对交公粮印象很深,除了在高中毕业后,在生产队里交公粮以外,包产到户后,每年都要和父亲,拉着平车,车上装着几百斤的小麦,到公社的粮站去交公粮。
记得,在麦子碾完入库后,就准备交公粮了。
在交公粮时,还要把小麦再晒一晒,害怕麦子发潮、变霉。一般是七点左右太阳出来,就开始晒麦子,晒上二三个小时,村民们八点多吃完早饭,就准备把晒过的麦子,用马车拉到粮站。
一般每一麻袋,最少可以装180斤的小麦,最多可以装200斤,一般都是190斤左右。
交公粮时,一辆马车上可以装二三十袋左右,就是几千斤。因为,从我们村到当时叫公社的粮站,都是石子路,很平坦。所以,我们去交公粮的四五个人,也都坐在马车上,去交公粮。
到了粮站,队里的会计去排队办手续,一旦排队到了,粮站的工作人员,会从几个麻袋里,用细长的铲子,铲出一些麦子,一边用手拨拉着看,一边用牙咬一咬,看看干湿程度。
如果过关了,马车手就把马车赶到磅秤旁边,四五个小伙,就两个人合力从马车上把麻袋,抬到磅秤上去过磅。一般一磅就七八麻袋的样子。
过完磅,要把麻袋里的粮食,倒到粮库里的麦堆上,这时候,就是村民每人扛上一个麻袋,从粮站搭的木板上上去,去倒麻袋里的粮食。此时,我的任务,就是赶忙把麻袋口上的麻绳解开,扛在肩膀上麻袋里的粮食,就会借着高度,很轻松地倒完了。
为了解麻袋的时候方便,所以在绑麻袋口的时候,就有讲究,就是要把麻袋口上的麻绳,压在麻袋口的皱褶里,外边露出一小段,可以让人看见。
如果麻袋口上的麻绳,绑的不紧,可能在运输或过磅的时候,松开了,那就会把小麦撒上一地;如果绑的太紧,在倒粮食的时候,又不容易解开,二百斤重的粮食,压在肩膀上,也是够人受的。所以,绑麻袋,是属于技术活,一般人都不敢主动去干。有时候,你可以在晒麦场上,看到一幅风景画,就是装满小麦的麻袋,一个个都张着嘴,在等着人去绑。
交公粮需要连续几天,几乎我都是解麻袋口的,没有扛过麻袋。其实,让我扛,我也扛不动啊,所以,我的任务就是快速地帮助扛着麻袋的人快快地解开麻袋口,把小麦倒出来。现在想起来,村民们还是很善良的,不会让一个刚刚走出校门的孩子,去干他干不了的活。
交完公粮后,我还有一个任务,就是把所有的空麻袋,全部收集起来,点数,然后,每十个打一捆,全部搬到马车上,这才算完事。
和粮站算帐的事,是小队会计去办,我们几个人再坐马车回家。如果时间还早,那就要交第二趟了,一般是早上一趟,下午一趟,就算是一天的工作量,也就是说,可以记一天的工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