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课老师播放了一段西方哲学的概述视频,看前半段的时候,我基本是拿着西方哲学史这本书对照着来看的,根据西方哲学发展时间线,将西方哲学中有突出哲学贡献的人做了主要的讲解,大部分人还是跳过了,感觉到他讲述的人物基本都是当代哲学思潮里更趋向于实用主义的部分,迎合大众对哲学想了解但不需要搞太清楚的需要,即便如此,老师依然对其中一些专业术语做了讲解,可见哲学想要通俗的讲清楚,是很难做到的,要通过一个小时的视频去详细讲是不可能的,所以每一个哲学人物及他的哲学观点从出场到转折都比较仓促。
最有趣也最不可思议的部分,就像老师在课堂上感叹的,怎么就会在平平无奇的一天,某个人会突然意识到“人不可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当然,任何念头和想法都不会是凭空出现的,在人类历史的进程里,人的思想随着环境的变化和扩大、科学分解为不同学科被破解、阶级及掌权者的浮动、压迫或无欲无求、主体关系等因素而变化和更新,有趣的是那些创世纪的新思想的诞生,带给当时社会的震动可想而知,而当代来自哲学带来的震动几乎是奢望了,所以我们感受到的震惊依然是古人带来的余波,我们有了对世界更理性的认识和理解,可就在这样似乎哲学饱和的时代,民间信仰和神话始终没有被理性完全取代,人们依然在哲学、科学、宗教之间做出了不同的选择,于是不同的人处在不同的人类进程里,根据区域性知识的独特性、被归纳的哲学按历程也在相对应的人群中发酵和觉醒,哲学、科学和宗教在世界的不同角落给予人们慰藉,无法以其中任何一个去推翻和捍卫自己的选择,可大部分人还是选择了冲突并企图归顺一切,这似乎是人对于统一、永恒的执念,而这样参差不齐的的世界,使哲学有了能施展魅力的、无处不在的可能性,它始终新鲜,就像我们看着几千年前的哲学三杰还是老庄孔孟,他们的思想常用常新,我们都在其中找到能安放自己疑惑的位置,而且似乎什么样的位置都给你准备好了,舒适又包容,这是我喜欢哲学的其中一个原因。
在一知半解的前提下,对哲学的发现和理解有解读未知的乐趣,比如在众多哲学的悖论里陷入逻辑的循环头疼欲裂,这种企图根根分明和探寻边界的决心是寻求知识过程中的刺激和滋养,信息在知识体系里的爆炸过程就像那个扫雷游戏,哗啦啦拓展开来,在哲学里特别容易感受到求知的上瘾和满足,也理解了那些在数学题里寻求安慰的人,在手工艺的创造里进入心流等等,每个人“满足”的领域都如此有趣并值得尊敬。
哲学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大多数时候都不知道自己某个行为或思维有着强大的哲学运行机制,谁知道那是哲学呢,又凭什么是哲学的,有本书里说“哲学不过是人的心理活动罢了”,这个观点确实吓了我一跳,在没搞清楚之前,我权且盲目的信了,人在探寻知识的过程里,大部分时候都在被动的吸收,所以……我无法成为哲学家,然而,尽管前人凝练了如此庞大的知识库提供给你,现成的思考结晶及可复制的经验,也不理解并做不到,云端只站着少数人,仰望里如果有太多渴望和无法企及的痛苦,无法低头看到自己吧,希腊德尔菲神庙的三条箴言分别是:认识你自己,凡事勿过度,生存与毁灭就在一瞬间。对无知的企及,就暂且拿这三条敬自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