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仙寨,在赣西北铜鼓县天宝山境内。这里地势险要,翠竹林立,古木参天,特有的自然屏障,蕴藏着古远的神奇故事。一条石砌的林荫古道,就像条蛟龙,弯弯曲曲从山边绕寨而过。
此条古道,是铜鼓(古艾)经崇乡通向宁州城的官道。
陶仙寨,最早原叫陶恩寨。这里本无陶姓人家,那为什么会叫陶仙寨呢?这肯定有着传奇的历史渊源。
据当地民间传说,东晋时期这一带基本无人烟,当初从很远的闽西粤北地区,迁徙来了几户人家,在这里扦草为标,安居扎寨,垦荒种植,才形成了古寨和村落。
当地人称这些人为客姓,他们初到这里吃苦耐劳,勤奋耕耘,逐步进化发展,不断人气兴盛,造就了这一带繁荣生机。
据说当初山寨上,住着户魏姓客家,人丁兴旺,家中兄弟好几个,种植狩猎都很在行。兄弟中老五怀远,脑子聪明,精明能干,是个生意好脚。他经常会把山里的茶叶、药材、兽皮、烟叶、草纸等,贩往修河下游一带, 换取油盐酱醋,南杂北货,日常用品,来丰富生活,在方圆几十里小有名气。
一日,怀远肩挑山货, 翻山越岭,到达修河中游一个叫漫江的小镇,然后乘船来到修河下游的宁洲城,投宿在江边客栈。吃过晚饭闲着无事,他散步来到街上,无意中见街边有一陶氏茶庄,他观望了片刻,想起自己货中,也有刚产的明泉新茶,心想这是好机遇,何不拿点进去试试。打定主意,转身回到客栈,取出一包新茶和烟丝, 来到陶氏茶庄。
走进门,见柜台内,坐着位戴眼镜的长者,在全神贯注翻看着账本,拨动着算盘。长者望见他之后,朝他客气点了下头。接着迎上来俩个茶童,很礼貌地招呼他就座,热情地问道:客官想品什么茶?
他客气地回答,就泡杯贵店的头牌茶,茶童转身进茶房。
片刻一苗条茶姑,双手托盘来到桌边,朝他微笑道:客官这是你要的本店上等宁红,您请慢用。将茶放在桌上,转身退去。
怀远轻轻揭开碗盖,一股冒着热气的清香,朝他扑鼻而来,他慢慢端起茶杯,轻吹热气品了两口,感觉芳香甘甜润口,一天的疲倦飘然而散。他起身伸了个懒腰,从腰间掏出一杆竹烟筒, 装上草烟丝,取出火连石,嘎嘎两下把纸煤点燃,再把烟点着,悠悠地深吸几口,略有心旷神恰的滋味。
此时柜台内那位长者,取下眼镜,离开柜台,向他走来,他忙起身施礼。双方客道后,长者对面而坐,客气地问道,客官贵姓,何方人氏,从何而来。看你风度翩翩,谅必是生意人吧?
怀远起身朝长者拱手作揖答道,谢尊长垂询,小辈姓魏,名怀远, 家住古艾天宝山上,以耕作种植为业,因地处偏僻,交通不便,家中兄弟姐妹多,我排行第五,虚长二十有三,长辈们都喊我五𠇔。农闲空时,我经常贩运点当地自家山货,到贵地换取些南杂北货,既填补家庭开支,又方便乡邻。一边说着,一边装好一斗烟,恭敬递到长者跟前,说:尊长请抽烟!长者接过竹烟管,深吸了几口,慢慢吞云吐雾,笑呵呵地对他说:这烟丝不错,蛮过瘾。
怀远掏出小包烟丝,双手递给长者说:尊长若不嫌弃,这小包就送你品尝,请笑纳。
长者接过烟丝,对怀远说:你这后生豪爽大方,是义气中人,与我家老二性格相似,到了宁洲有事尽管找我,能帮到的尽力而为。
怀远拱手恭敬地说:谢谢尊长抬举!小辈,我还不知怎么尊称您?
长者说:老朽姓陶,字逸都,
年将七十,因我修心吃素,乡邻老少都喊我逸斋公。祖籍新昌,二十多年前来到宁州继承叔业,一家十几口人,以经营茶业为生,老大已自立门户,老二还在外求学。猜想你家父比我年轻,就喊我逸老伯或逸斋公都行。
怀远说:逸老伯,今日遇到你,是我走运撞到了贵人,实不相满,我带了点山货,有清明前采摘的精制新茶,还有药材等,想请你鉴赏一下好吗?
逸老伯说:既然我们话语相投,说明有缘,不必拘谨,拿来老朽看看。怀远将一包新茶打开,推到他面前。逸老伯一看闻了闻,然后用手毳了点,放进嘴里嚼了片刻,连说这茶色香不错,与我当地宁红不差上下,你带来的我全要了,价钱按乙等宁红价,二两二银子一斤如何?怀远说老伯:既然您对我如此抬举信任,以后麻烦你的事多,这几斤新茶就按二两银子一斤,就算我与您头次相交价。逸老伯说:那怎么要得,得你便宜,不在理啊!
怀远说:老伯哪里话来,相互谦就,是生意人的诚意。
转身朝窗外一望,天空圆月已偏西快子夜时分,对老伯说道:就这样说定,明早我把货送来,天时不早了,不打扰你了,我先回客栈。起身掏出几文细银付给茶童,逸老伯从茶童手中夺回细银,对怀远说:这你就太小看老朽了,一杯清茶哪能要你付钱。将银子塞回怀远口袋里,送到门外,两人互相拱手道别。
第二天一早,怀远吃罢早餐,付了店钱,挑着担子来到茶庄,一 进门,逸老伯就呼茶童快去泡茶,亲自招呼怀远坐到柜台内,端出一把铜水烟筒,装好烟点燃纸煤,递到怀远手中。
怀远 抽完烟喝了茶,然后从箩筐中取出茶叶过秤,刚好整五斤。逸老伯从抽屉里取出十一两银子,交到怀远手里,怀远清点多出一两,正要退还时。逸老伯忙说:这一两是我特意多给的,回家路上你做茶水开销,小意思莫嫌少。怀远推辞不掉,只好恭敬不如从命收下。
逸老伯说:上午就在店里陪我聊聊天,吃过午飯,下午我带你到附近,找熟人把你的药材烟叶销掉,晚上就住我这里,明天好早点回家。 逸老伯与怀远话很投机,天南地北聊得好开心,不觉到了中午。
陶家早己配好了饭菜,在家的老大渊亮特来作陪。怀远和渊亮很聊得来,一桌丰盛的家席,餐桌上推杯换盏,笑语言欢。
吃完午飯。渊亮吩咐怀远先睡一会,道:下午我陪你去寻销路,到时叫你,安心睡。
怀远因喝了些酒,昏昏沉沉不觉入睡,梦中听到渊亮在喊他,醒来后洗了个冷水脸,喝了一大碗浓茶,感到清醒了许多,在陶家父子带领下,只走了两三家店,货就销完了,而且卖了好价钱,商户都说下次有货就送给他们。
然后渊亮又请他到自己家中,聊到吃了晚飯才将他送到父亲店里。 怀远晚上睡了个安心觉。第二天吃了早飯,告辞陶家后,在街上购了些货物,给父母妹妹侄儿们,买了些礼品糕点,才来到码头乘上了返家的船。
中
第二天下午就返回到了天宝山下,他心情高兴口里哼着山歌,老远就被妹妹魏娟听到了。她飞快跑到他跟前,大声亲热喊道:五哥你回来了,看你这般开心高兴,是走上桃花运在外撞上靓妹子了吧?给我买了好东西么?
怀远从货里取出一条红丝巾,朝她晃了晃,说:喜欢吗?
魏娟高兴得跳起来一把夺在手中,围到脖子上,朝他做了个鬼脸。怀远调侃她说:等下埂背的秋毛仔,看到会好好惩罚你这张小脸。
娟姝用双手遮着小红脸,害羞地跑进了屋里。
几个侄儿侄女听到声音,一齐 跑出来围着他,拉的拉衣袖,扯的扯衣角,叽叽喳喳,弄得他不可开交,他大声道:你们别再缠了,谁再缠等下我糕点就不发给谁。这招真灵,侄儿们都松了手,一个个乖乖地站着,瞪着眼望着他。
然后他拿出一大包糕点,分给了他们,侄儿们乖乖地走开了,这才脱身把担子挑进家门。
进门放下担子,喊了声父母。母亲倒来盆热水,说先洗下脸,然后又端来杯热茶。父亲温和地问:这几天路上往返还顺吧?
怀远手捧热茶,心中有一种进了家门无比温暖的感受。对父母说:这次运气蛮好遇上了贵人。接着取出给二老买的衣料鞋子,送到父母手中,高兴地说:这一趟比前两趟还赚得多。然后把详情对二老细说了一遍。
父母齐声说:我们家可要记住这个贵人,一定要感人家的恩情。 怀远说:父母放心孩儿会记在心里,想法报答人家的。
一个多月后,怀远又配了不少山货特产,和三哥怀思一起来到宁洲城。兄弟俩一下船挑着担子,直奔陶氏茶庄,穿过一条小巷拐了两个弯,怀远指着前方一栋结构高雅,门楼气派,青砖灰瓦的宅院说,这就是陶家。
怀远高喊:逸老伯我又来了!逸老伯听到喊声,连眼镜都冇来得及取, 迎出门来。
魏家兄弟俩齐道:逸老伯好。 逸老伯连说:好!好!好!你们路上辛苦了。兄弟俩握着逸老伯双手,怀远说:这是我三哥怀思。
怀思接着说:在家就听五弟讲起老伯,是个厚德重情的热心尊长。五弟上次麻烦你家不少,我先代父母全家,对您道声谢谢!
逸老伯连说:小事不必挂齿,你真懂礼性莫致礼,先进屋。
兄弟俩挑着担走在老伯后面,老伯朝屋里喊道:明伢仔,你怀远哥来了,快来接一下。
随即从院内出来一个身穿灰长衫,秀气书生,向他们跑来,老伯说这就是我家老二渊明。
一到跟前, 渊明双眼与怀远对视了片刻,然后礼貌地道:两位兄长好,一路辛苦了。
说着用手去接前面怀远的担子,怀远推辞不让,俩人拉拉扯扯僵持了片刻,相对一笑,渊明对怀远说:我给你挑,你帮兄长挑总可以吧?
怀远犟不过渊明,只好把担子让给他。自己接过三哥担子,跟着渊明来到客厅放下担子。
刚落坐,佣人就端来两盆洗脸水,放到魏家兄弟俩面前,接着又端来一盘热茶退到他们手里。
这时从内房走出一位六十来岁,慈祥的白发大妈,手里端着一大盘果点,微笑着朝他们走来。兄弟俩迎上前,礼貌地道:伯母好。她笑着亲热地拉着怀远怀思的手,连说,俩个好伢子,要他们坐到桌上去吃果点。
逸老伯父子两陪着他们边吃边谈,如同久别的亲人,聊得很投缘。
不觉时近傍晚,陶家做好了飯菜,端到桌上,有鸡鱼肉,米果豆腐等十几道菜。渊明拿出一坛老酒,逸老伯因吃斋不饮酒,渊明先给怀思怀远斟满,再自己倒上,然后举杯说:欢迎二位,一路辛苦了。我先为你们接风洗尘,来先干
杯!三人同时举杯一饮而尽。
然后他又将酒斟满,招呼他们先吃点菜,接着说:我们有缘认识,今后就是兄弟,莫分彼此。
这时怀远怀思同举杯说:我俩借花献佛,先祝伯父伯母福体康健!笑口常开!再祝渊明老弟学业有成!前途无量。三人又举杯一饮而尽。
真是酒逢知己饮,然后推杯换盏,几杯过后都有了点醉意。
逸老伯说:来日方长,酒莫贪杯,还是多吃点菜。三人一齐点头。
渊明接着说:我提议桌上这杯酒,就作为我们三兄弟结义交杯酒如何?怀远怀思同说妙招,鼓掌响应!
逸老伯站起身:风趣地说:我作你们的证人,又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三人一排站在老伯面前,双手举杯一饮而尽!客厅里再次响起一片掌声!
这掌声尤如春雷,传满了宁洲街巷,传到了古艾天宝山脉…… 。
从此以后,陶渊明与魏怀远,意气相投,无话不谈,成了世交。
下
几年后,一个山花烂漫的阳春三月,陶渊明回故里新昌祭祖,事后应魏家兄弟相邀,从新昌翻越九岭山脉,一路意气风发,头次来到古艾。
怀远兄弟陪他上大沩山、登太阳岭、进七重门、攀灵石庵天柱峰顶,游山玩水。
当陶渊明登上修江第一峰,灵石庵天柱峰顶时,放眼远望,碧水蓝天尤如篷来仙境,在这美景如画的季节,真有缓缓不愿下山的感觉。
怀远见渊明如此留恋这里的风光,玩笑般道渊明老弟,你得多来朝拜这观音菩萨,让她帮你与嫦娥牵线搭桥。渊明笑着说:老兄调侃我冇事,就怕等下观音娘娘不放你回家,把你那位如花似玉的表妹急坏了,我可不负责啊!逗得陶家兄弟哈哈大笑。
游玩完后,返回途中,走在快到家的这条弯弯山道上,陶渊明发现这条路上,来来往往挑担的人川流不息,特别见到那些挑夫,上埂下坡时累得气喘呼呼,连个歇脚的地方都没有。他一路细心观察回到魏家。
第二天,吃过早饭,渊明拉着怀远手说:陪我到附近周边走走。俩人说说笑笑边走边聊,朝山上走去,不觉到了山顶,一伙挑夫坐在地上歇脚聊天。
渊明对怀远说:老兄你看他们多辛苦,连个歇脚的地方都没有,我建议你们几兄弟,在这条道上,建三个凉亭,山脚、山腰、山顶各一个,分为上亭、中亭、下亭,经营点茶水烟酒饭菜,让挑夫们有个歇脚吃饭的地方,既方便了路人,又能赚钱富家,何乐不为。
怀远听了连说:妙妙!老弟你真是广读诗书,才智双全,令我敬佩。你为我家想得这公周到,用心良苦,今后若是发了财,魏家一定不会忘记你, 而且要儿孙后代都记住你们陶家。
陶渊明走后,怀远把他的想法建议,告诉了父亲和几个兄长,父亲说:渊明这孩子,智慧超群,前程无量, 将来一定大有作为。你们兄弟几个听他的肯定没错,就按他的搞。
魏家兄弟说干就干立即行动,不久就建好了三个凉亭,经营茶水饭菜,生意非常红火。
十几年后魏家真的成了这一带远近闻名的大财主。
由于当地有些好吃懒做,见财贪心,不务正业的地痞流氓,经常到他们这里偷盗抢劫,骚扰他们。
陶渊明知道后,又建议魏家修筑围墙建立寨子,还帮他们雇来几个武功高强的汉子,组成护寨护亭班子,专门对付那些歹徒恶棍。从此魏氏家族更加稳固,越法兴旺。
后来魏氏家族,为铭记陶家的大恩大德,将寨子取名为陶恩寨。
魏陶两家结下了深厚的友情,就像亲戚一样经常来往,陶渊明曾几次光顾古艾,古艾也在他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象,古艾也因此留下了陶渊明年轻时期的足迹。
后来陶渊明根据铜鼓(古艾)的山水地貌,人文风俗,构思出了流传后世,享誉千秋的《桃花源记》。
陶恩寨,后来在漫长的千年岁月里,经过历史沧桑变迁,遭受地表、天灾、瘟疫、战乱等诸多磨难,慢慢败落,至使陶恩寨朽毁得只留下民间传说。
陶恩寨后来又经过几百年自然复苏,慢慢周围又恢复了人烟,虽然古寨痕迹无存,没了当初的繁华,但古道凉亭得以后人修复,路边古井成了唯一见证,供过往路人解渴提神。
传说到了明朝年间,有次住在西河崇乡的几个汉子,到山外来籴谷,返回途中快到中亭准备歇脚,忽见一位长须白发长老,站在凉亭边眺望山上,泪流满面,一幅焦虑伤感的愁容,见他们到来立刻抹去泪痕,很有礼节与他们打招呼。几位汉子放下担子问他:长老从何而来?到此何事?
长老说:他是宁州人氏姓陶,到寨上来寻找魏氏后裔,到此一看如此荒凉场面,令人心寒。说着说着脚下一滑,滚到几十米远的陡坡下去了。
几个汉子急忙从弯道绕到坡底,没见长老,由下而上朝着凉亭往上寻找,一直找到凉亭, 结果末见老者踪影。
他们都累得精疲力尽,口干舌燥,忽然有人发现凉亭墙上挂着一个茶筒, 取下一闻,竟然是酒,大伙不管三七二十一,你一口我一口喝得精光,一个个醉得昏昏沉沉睡着了。
睡梦中, 大家发现几担谷全都不见了,只得急忙分头摸黑顺着回象路上寻找,找啊!寻啊!各自竟然找到了自己家门口,发现自己的一担谷竟然放在家门口,而且变成满满的一担。
第二天天亮,几家人一碰头,竟然发觉昨夜过程一样,全村人都惊呆了,一至认为: 昨日凉亭遇见那位长老,肯定是传说中的晋朝诗人陶渊明,灵魂化成的神仙。
消息一传十, 十传百,传遍了整个古艾山乡。从此人们都认定是陶渊明成了仙,灵游古艾。
后来人们就把陶恩寨这地名,改成了陶仙寨,这就是几千年留传下来的陶仙寨精彩传说。
(后话):根据陶仙寨传说,说明陶渊明青年时到过铜鼓,他笔下所描写的(桃花源记),很有可能铜鼓的浒口、汤里,就是他创作描述的原形。
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记)确切之地,千多年来已成深奥迷踪,至使全国不少地方,捕风捉影,重复取名,相互打造,借机炒作,都想让自己的地方成为真正的桃花源。
历史文人墨客,专家学者也众说纷纭,各执其见, 至今仍无定夺。
从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记》里的世外挑源,很有可能就在我们铜鼓。期待当地政府重视这张文化品牌,组织一个桃花源文化研究会,邀请知名的专家学者前来铜鼓考察论证。
我认为桃花源,究竟在何处?也许远在天边,或许近在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