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俗语说:有钱难买老来瘦。这句话说的就是张廷芳大爷吗?今天,我就来说说张老庄村的这位“在党五十年”的退役老军人。
古铜色的脸庞,花白的短发,瘦高的个子配上那微微的驼背。见到张廷芳大爷,我联想起一句话:“被岁月磨平了棱角、压弯了腰……”
张廷芳今年72岁,老伴儿李景英与他同岁。家有一儿一女,均已成家立业。儿子儿媳在上海打工,留下孙子、孙女由二老照顾。女儿嫁到了我们李腰村的刘天庙庄,时常可以回来看看老父亲老母亲。
到了这个年纪,他们本该像张小庄的退役军人周纪才一样,在夕阳下散步聊天儿、颐养天年。可是家里还有两个留守孩子(孙子、孙女)需要上学、穿衣、吃喝;老伴儿患有高血糖多年,不能干活还需要人照顾。这一家四口的饮食起居等等事务都落在了张廷芳一个人的身上。
“也好,每天忙的连轴转不停歇,省得空生病。”听到他这么幽默的回答,我觉得张廷芳大爷倒是个乐天派。
每个人都是天生的乐天派吗?也不尽然吧。岁月不仅是把“杀猪刀”,还能把棱角分明的硬石头磨成晶莹圆润的鹅卵石。
“活到了这把年纪,什么事儿没经历过?什么样的日子没过过?”张廷芳大爷为我和程队长搬来小马扎,李景英大娘拎来手上的活计,我们在他们家的葡萄架下开始了那天的访谈。
“我和周纪才都是1971年入伍,我们是54师8040部队的特种兵,当时在四川涪陵山区开山建军工厂、挖地道。我挖过山洞、扳过铁路道岔,还当过排除安全隐患的安全员。那时候年轻,干活儿不知道惜力。除了本职工作,累活儿脏活儿都抢着干。不怕你笑话,我一顿饭吃六七个馒头还像没吃饱一样。部队里也安排学文化、上政治课,晚上跟着一起学习《毛泽东选集》、背诵毛主席语录等。我们那时候心里的想法很简单:好好干活儿、认真学习。党叫干啥就干啥!咱不能给家乡人丢人、不能给安徽人丢人!有些事往往就是这样,你越不想啥就来啥。我感觉自己平平凡凡,没有轰轰烈烈地干过大事,也没想过要当先进、入党,但是组织上却看到了。我和周纪才都是1972年光荣入党。1973年,我被调到天津东郊区的张桂庄修建机场。1975年退伍。”张廷芳思路清晰、侃侃而谈。
入伍之前,张廷芳在亲友的介绍下,认识了家住龙扬镇李寨庄的李景英。看着穿上军装后的张廷芳,那挺拔的身姿、坚毅的眼神,让李景英害羞之后肃然起敬。目送着张廷芳远去的背影,李景英在心中默默地说:你安心去服役,为国家做贡献去吧!我会像照顾俺爹娘一样侍奉你的双亲。
服役归来,张廷芳与李景英择日完婚。没有八抬大轿,更没有十几、几十桌排场的酒席。平凡、平淡的日子如流水一样,在两位老人的指尖细细流淌着。回乡之后的张廷芳在当时的双沟区淝河公社任过民兵营长、村党支部副书记等职务,前后任职累计23年。党和政府没有忘记这些老党员、退役军人,去年“八一”前夕,市妇联徐丽主席慰问了退役军人代表张廷芳;今年“七一”前夕,黄晓涛镇长在村党总支与驻村工作队的陪同下,前来慰问老党员代表张廷芳;6月30日上午,市妇联机关党支部、李腰村党总支“迎七一、促帮扶”巾帼送温暖活动中,重温入党誓词之后,村党总支书记张勇为张廷芳颁发了“在党五十年”纪念章。
如今儿女双全,他们也从当年的青壮年熬成了古稀老人。他不嫌弃景英大娘如今血糖高、不能干活儿,靠他伺候着;景英大娘也不嫌弃当年穿军装的帅小伙儿如今变成了白发驼背的老头儿。你见证过我的年轻,我便携手陪你度过晚年。这就是生活。
环顾这个靠近广袤田野的农家小院儿,我感到这个小院儿与退役军人周纪才家的小院儿竟有几分相似。难道军人侍候的院子就是与其他农家不同吗?院子外面的玉米、柿子树与朝天椒铺满了道路与农舍之间的土地。穿过阴凉的葡萄架,院子里的小菜园儿内有足够吃的蔬菜,生态有机又环保。羊圈里有扶贫期间政府扶持资助的波尔山羊,几年来,那4只羊已经繁衍成18只,见到张廷芳大爷来喂草,它们都仰起了脖子争着抢。
张廷芳说,如今的日子,俺们知足。谯城区为我们8040部队那一批退役军人及家属统一办理了兜底生活保障。俺响应镇里、村里土地流转的号召,家里(连同儿子的土地)的6亩土地全部流转出去了。儿子儿媳打工的钱能裹住他俩开支,还能稍有剩余。孙子、孙女都在亳州上学,我们老两口的任务就是照看好他们俩。国家的政策是真好,但是国家要顾及的人多不是?俺们不能要求国家一兜到底,俺俩有个头疼脑热的,看病基本花不找啥钱。需要有大事儿时,就通知儿子回来。养儿防老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