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梦之旅4

朋友的厦门游记中让我印象深刻的一是烧仙草二是慢邮局,那时想如果我去厦门见到这个邮局,一定要写手信给N年后的自己。上了鼓浪屿,见到了不只一个“慢”邮局,但没有写手信给自己,当然,更没有写给其他人——生命里可以交付信任的人越来越少,而这样的信任,于对方而言,有时,也是一种重负,不如放开,不去束缚。也是突然觉得所有形式都是虚妄,时光里最好的礼物,也许就是多年后与人与风景重逢,所有的情怀依然都在吧。像今日、此行,不只是去看一段陌生的风景,而是一直在尝试新的看世界的视角。

鼓浪屿是一个完全没有机动车的步行岛。岛上巷陌纵横相通,四通八达,无论从哪一个码头登岛(现在的鼓浪屿,游客只能从东渡上船才能登岛),经过一条条繁复的小巷,街道,或环岛路,最终都能找到想去的地方。

迎接我的,是棵棵根深叶茂,树冠葳蕤的大榕树,盘根虬结,仿佛自古老的历史中生长而出,棵棵有着不同的年龄和故事。岭南常见的扶桑花沿路随处可见,有红的,粉的,还有白色。正当花期,饱满艳丽。巷口店铺顶上拉起的五颜六色万国旗在微风中忽闪着吸引游客。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风琴博物馆是第一个买门票参观的景点(最后也成为唯一一个)。它在一条主路的拐角处,叫八卦楼。入口是条缓缓的上坡路,上去之后,博物馆看得见的两侧一边是一棵树龄140年的大榕树,一边是空阔的绿草坪。进得大门,视线就被各式各样古色古香的风琴所吸引,它们有来自英国的,意大利的,法国的等很多异国他乡。每一台琴的琴键和脚踏部位都用玻璃罩着,上面醒目写着“禁止触摸”字样。

有一台管风琴体型庞大,高达两米多。上面有长长发音管,但与一般管风琴不同的是,这些巨高竖管是不发音的,只起装饰作用。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还有带镜子的教会风琴,带烛台的欧式风琴,记忆最深刻的是最后那台在解说员操作下可以发音的迪恩街头风琴。它是一台电力自动风琴,只需要给它的音控装上曲谱,就可以自动演奏出奇妙的旋律。左侧的两块吉他样板鼓和右侧类似架子鼓的部件在乐曲高潮时还可以打奏出准确的节奏,使整个表演凸增律动和灵性。

岛上建筑古朴典雅,风格多样。每一栋老别墅都有一段故事。舒婷曾在她的《老房子的前世今生》一文中推荐过一本书,“有一本书我百看不厌,胜过任何畅销小说,它便是龚洁的《鼓浪屿建筑丛谈》。”路过“罗小望私房菜”,被深藏进门里的院落吸引,想进去探个究竟。没想刚一脚迈进门口,门洞里玩闹的三个小孩突然齐声说“您好,欢迎光临!”把我给逗乐了,遂用相机留下了孩子们可爱美丽的模样。

行走在街巷中,偶然可见当地人拉着一辆辆木质架子车在匆忙穿梭。有的满载一车厢饮料,有的不知是要去拉什么,边行边喊让路。路旁有簇簇白瓣黄蕊的缅栀子(鸡蛋花)探出头来,花叶干净色彩舒服得让人误以为是塑胶花。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在“鼓浪留声”旁倾听历史鼓浪屿。

厦门鼓浪屿一棵树龄达210年的榕树,在2016年9月登陆厦门的超强台风“莫兰蒂”侵袭后倒伏死亡,现经再生创作后变身为“鼓浪留声”公共艺术装置,亮相鼓浪屿岛上。据了解,艺术家对古树进行表皮处理后,在树中安装了各种口径大小不同的铜质喇叭,将所采访的老鼓浪屿人、鼓浪屿研究学者、商人等人物的声音,以及收录的大自然各种声音,通过喇叭从古树中传递出来。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写游记已是每次出来旅行的习惯。也很喜欢把经历过的事情重新整理回味一下。毕竟旅行一趟,能留下来的也就是这些弥足...
    YY文阅读 1,029评论 0 1
  • 昨天是2018年的最后一天,昨天一大早我和我爸爸包饺子,我包的饺子不同,我爸爸包的饺子一样,我包的有各种各样的饺子...
    立一_7c30阅读 240评论 1 1
  • 飞鹰独钓浮云,正游神。 两岸蛙鸣清脆、见情真。 月静睡,人初醉,望风尘, 醉眼欲书又罢、寄无人。 ——雨霖磐石
    雨霖磐石阅读 601评论 2 12
  • 我生性内向而又闷骚,腼腆而内心又特别汉子,过着糙汉子的生活,却又对小资情调心向往之。 纪念日,爱涂脂抹粉的打扮着到...
    弘毅某阅读 297评论 1 2
  • 救一个生命就是拯救全世界 三个小时的黑白电影《辛德勒的名单》很久以前就听到了,但一直都认为不是什么好看的电影,看惯...
    李珏J阅读 328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