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的底线在哪里?——看电影《戏台》有感

《戏台》是一部陈佩斯暌违三十年再出发拍摄的电影。我很早就想去看了,但种种原因拖到现在,今天准备去看时,居然发现这片子影院排片很少,七月底刚上映的电影,才正式上映10天不到,排片居然就这么少了。我真怕再等下去连这点排片都没有,于是赶紧买了个夜场票,今晚去看了。

这片子延续了陈佩斯原来的讽刺喜剧风格,整个片子给我感觉话剧味儿很浓,说白了就是场景很少几乎都是室内戏,然后对话很多,多得有点密。看的空档翻了下某瓣,果然改编自陈佩斯已经演出了很多场的同名话剧。所以剧本是很成熟的,已经打磨了很多次了。

其实故事也并不复杂,讲的就是民国时一个有名角儿的戏班子到北平演出,恰遇上战乱,攻入城的军阀是个文盲,偏偏又阴差阳错的在戏院里遇到了他的一个老乡是票友。那老乡和他谈得来,随口唱了两句让文盲军阀以为这就是地道的唱戏,举着枪要戏班班主把名角儿换了,让他老乡唱,还临时改戏。这可急坏了戏班班主,因为大家都是来捧名角儿的场的,但不敢惹土军阀啊,不顺着他的意,枪子儿是不长眼睛的,轻松把你戏班的人全干完!班主怎么办?唱戏的角儿怎么办?枪顶着你头叫你改戏,你能怎么办?各种人物戏剧冲突在小小戏院中上演。

最后的结局让人感叹,艺术底线的坚持有时不是自身能控制的。陈佩斯明显的在借古讽今:民国时干预艺术的是枪杆子,现在和平年代,自然也有干预艺术的东西,那又是什么呢?在这里不多说了,懂的都懂,呼之欲出。

看完电影后有点感慨:是部好电影,但排片少也理解了。现在看电影大多图个乐呵,谁会愿意多想那么多,来内耗自己呢?特别是经历少的年轻人群,估计爱看这类片子的少。这方面还是很佩服陈佩斯,敢于在他70岁的年纪,拍出这么有讽刺和反思的电影。小小戏台,上演了人间百态!

最后用电影片尾曲引用的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怀古”做一个结尾。所有感触,都在这一首词中,久久萦绕。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芳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