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一口气读完《皮囊》,关于皮囊是什么,翻开本书之前我认为的皮囊就是我们的肉躯,在本书的第一章节中作者引用阿太的话语“肉体是拿来用的,又不是拿来伺候的”解答出皮囊的定义。外婆去世的时候阿太没有一滴眼泪,手指被割断的阿太也没有流一滴眼泪,但是阿太却因为补屋顶的窟窿摔下后躺在家里动不了,被困住而流下了眼泪。直到最后阿太去世,留给作者的也是那句“我已经没有皮囊的包袱,来去多方便。”阿太传达给作者的,也是作者要传达给读者的的生活观“肉体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如今我们为了满足自己的各种物欲和肉欲,而丢失了自己的灵魂,丢失了最初的自己。有时候那个原本的自己又何尝不是被自己的物欲和肉欲而困住,想要逃离出这个困境却发现当初的自己已经越走越远。
本书中最触动我的是《母亲的房子》这一章节,母亲在明知房子要被拆迁,顶着父亲已经半身瘫痪没有劳动力,两个孩子的学习花费,还有家里的日常生活维持的压力,仍然通过坚持打各种零散工,每晚去菜市场捡拾别人不要的菜叶子当做第二日的餐食在积攒钱财。加上作者高中主编书以及做家教的收入和姐姐做会计的收入,一共也积攒了有十万了。面对好不容易积累起来的钱财,母亲心里想的仍然是修房子。跟随着母亲的坚持,房子修建到了两层,然后过程的艰辛已经压到一家人喘不过气来,一包老鼠药,解开了母亲的秘密,正是这包老鼠药拯救了这个因残疾因贫穷而充满怒气和怨气的家庭。三年之后之前建房的债终于还清后,母亲又提出修房的请求,说道这个村子还没有人把房子修到4层,如果我们做到了,就在村里扬眉吐气了。事后作者才理解母亲,母亲之所以一直坚持修房子,并且在马上要拆迁的情况下,仍然坚持修到4层。是对父亲爱的另一种表达,父亲从来都是一家之主,无论是在外打工遇到问题回乡,还是中风后偏瘫在家。母亲一直营造着这个由父亲发起的家看上去是那么的健全和完整。这是母亲对父亲的爱,更是母亲对这个家庭的爱。我们常常不理解大人的一些行为和做法,总是怨声载道,其实试着观察父母的日常行为,感受父母的情感,会更加理解父母。当然在一个家庭出现残疾和贫穷时,需要有一个家庭成员坚强挺身而出,更重要的是大家的齐心协力,一起克服困难,迎难而上的行动力。这里面最重要的一个主题,就是爱。因为爱而克服,因为爱而坚持,因为爱而牺牲。
在《阿小和阿小》、《天才文展》以及《厚朴》三个章节中,让我看见了人与人之间命运的不同,内心的渴望和现实差距的挣扎,虚于皮囊的加持,最终还是需要找回心灵的居所。香港的阿小被父母暂留家乡寄养,因为从香港过来,暂留几个月后还需要再回去香港因此他眼里的一切只有香港的一切,在香港的哥哥就是他的榜样和心理寄托,而家乡只是暂居的地方,换句话说瞧不起家乡。而家乡的阿小,羡慕香港的阿小,把香港阿小的言行作为自己言行的标杆,以为这样就能把自己与家乡人区别开来。单纯的皮囊包装,假大空的自我想象,到底最终抵不过现实的一记耳光。家乡的阿小最终还是和家里长辈一样,踏踏实实过上了村里的生活。香港的阿小,因为家里破产,哥哥捐款而逃,而最终不得不独自面对这个陌生而又熟悉的香港社会,虽然香港的一切都那么繁花似锦,可是这些与他又有何关,内心最想念的还是家乡的那个小村镇。大城市的繁华又如何,不过是和人一般,光有个光鲜的皮囊,灵魂得不到自由,心灵得不到安放,理想和现实总是差上好大一截,在面对理想和现实差距的时候,我们能做的就是踏踏实实做好我们能做的,而不是把时间都花在了我们那个不值钱的皮囊上。
正如本书中的那个章节《我们始终要回答的问题》好好想想怎么生活,怎么去享受生活,丢掉那虚假的皮囊,面对真实的自己,重新去观察父母,家人,朋友,理解他们,也理解自己。做好当下的事情,把手中能做的事情做好。其余的自然而然就会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