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星期接到个猎头电话,蔚来的职位。职位具体的JD也没有,信息也是潦草两句,一般这样的我是不会去浪费时间的。但最近读了paypal和谷歌的创
业经历,鉴于这类初创的互联网类的公司一般和传统的招聘不一样,更何况我一直觉得选对行业很重要,只有在快速发展的行业和公司,能力才能随着公司发展大幅
提升,做更多有挑战的事,互联网高科技企业快速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不是传统企业可以给的,所以也不计较这个了。
简单说一下面试过程,这篇文章重点不在这,毕竟本来就没抱什么希望。
进到前台,只有保安坐在那里,指着桌子上的小米平板说登记一下吧。果然不一样啊,高科技啊。登记完说是来面试的,接着狗血的拿给我一张纸说填一下表
格吧。这逻辑我怎么想不通呢?既然进门登记已经搞成无纸化了,怎么面试突然又改成填纸质表格了,难道不应该是我在登记的时候选面试,然后就应该自动跳出面
试登记表一起在平板上填完的吗?好吧,跑到旁边的大沙发和一大群人一起填面试表。填完表无聊开始摆弄小米平板,发现竟然可以浏览网页,可以下载APP,难
道这个平板不应该设计成只能用来作登记用途的吗?MIUI开启访客模式就可以了啊。看来这个用平板登记的目的只是为了看上去高级而高级而已。面试过程就不
详细说了,感觉非常的随意,并没有想象中的对招聘的严格把关,对创新型人才的渴望和尊重,甚至对比传统的企业,带给我的感受更差。我从猎头得到的信息和面
试时候得到的信息不一致,而且连我是哪个猎头推过来的都搞不清楚。
此文的重点,说说自己对下一代汽车的理解。
特斯拉,蔚来,乐视,包括阿里和上汽,探索的都是下一代的汽车。从蔚来汽车自己描述的使命:以极致的电动智能汽车产品为基础,我们将重新定义服务用户的所有过程,为用户提供超越期待的全程愉悦体验。我们致力于成为一家以服务用户为使命的公司,一家在移动社交时代所有用户都共同拥有的用户企业。
我对此的理解说白了就是以互联网思维造车,focus on the user. 以提升用户体验为重心去造车。而不是现今传统车企卖车给4S店,与最终用户之间毫无联系,消费者之后买车用车的流程到处都是痛点和不爽。所以将来应该会采用和特斯拉一样的直销模式。
我个人觉得这个使命有点low,传统车企如果下决心想改过来也不是没有可能的事,看看特斯拉的使命:Tesla’s mission is to accelerate the world’s transition to sustainable energy.这个可远大的多,具象的多了。什么提升用户体验,这都是现在最基础默认的标配好嘛。
毕竟也在汽车行业待过段时间,说说自己对将来汽车的理解。
首先,我觉得将来汽车应该像现在的手机一样,都是由代工厂生产来生产的,现在各家主机厂投资造新生产线,早就产能过剩了,手机电子行业这种代工模式是最经济,最能合理利用资源的方式。特斯拉自己造的Gigafactory系列,包括Fremont单个工厂计划几年后达到的一百万辆产能,在我看来将来很有可能成为汽车界的富士康。
其次,还是拿手机打比方,所谓的互联网思维造车,就和苹果公司一样,不只是卖硬件赚钱,卖完手机给你,我还会不断升级固件让手机更好用,你还得从APP Store来买我的APP,音乐,图书,搜索广告,继续赚钱,形成一个链条,想逃出去成本就高了。汽车和手机一样,未来也就是一个载体而已。
最后,或许将来没人会再花钱买车了,毕竟从财务的角度,买车绝对是落地就开始赔本的一项投资。更何况人人买车会造成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上海北京已经够堵了。将来大家出行大部分会选择租车(至于Uber将来会怎么发展,车从哪来,现在还不知道,但共享经济的概念不会过时)一方面,租车其实更能合理利用社会资源,另一方面,将来所有的数据:驾驶习惯,仪表盘座椅方向盘喜好,行驶记录,车上下载的各种APP(是的,特斯拉都已经用17寸屏幕了,苹果和百度都有车用OS了)都是存储在云端的,将来坐进一辆租来的车,指纹识别一下,把所有云端的偏好都下载到这部车,这车就是我的车了。
还是那个观点,将来车就是一个载体,可能租车都不需要花钱了,这事周鸿祎应该最拿手了。将来大部分路段都是无人驾驶了,面对这么个大屏幕(将来可能整个前窗玻璃都是屏幕了),坐在里面能干些什么呢?基于地理位置和存储在阿里,百度,谷歌里的个人大数据,被迫看广告呗,换取免费租车。这个比手机强多了,手机关了GPS和数据,广告效果大打折扣。租来的车可不一样,gps和数据都关不了,大屏幕里京东不时的给你推送个购物广告;开到某个地点,百度弹出阿波罗男子医院专治不孕不育,您结婚到现在还没儿女,要不要来看看;前方1公里,大众点评提醒您周黑鸭在搞团购,要不要现在下单,等下开过去拿? 画面太美,应用场景太丰富,都不敢想。那时候谁还看路边广告牌啊,都在车里的大屏幕推送了。
您要是不想看广告,行,要么付租车费,要么自己高价买部车去,体验驾驶操控的乐趣。
这,才是汽车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