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午上班,刚到单位门口,看见街对面两个商户吵架,一男一女指手画脚、情绪激动,周围有人劝阻,更多的在围观。
“有什么事不能好好说?大热天吵架也不嫌热,连旁边卖水果的都影响了。”门卫韩师傅说到。单位挨着省级三甲医院,每天观察市井百态,看多了来来往往的各地病人和病人家属,他继续感慨到:“这会儿倒是痛快了,气出个好歹还得花钱看病。自己还好说,对方有了问题还得惹上麻烦。”
关键是对于当事人,当情绪如火药一样激烈爆发后,真的痛快了吗?
快乐、愤怒、悲哀、恐惧,这些都是人正常的情绪体验,但在感受到激烈情绪时,选择克制还是释放,取决于当事人理智和情感的博弈。
社会心理学中有“情绪内泄”的概念,如果情绪已经发生,而人的意志力图控制外部躯体,使之反应全部禁止,那这种情绪的力量势必向内发泄。也就是说,对于情绪力图压制,势必会产生一种深切而持续的不愉快的内在感觉,如果这种状况持续发展,就可能使人发生精神或生理的病变。
对于“情绪内泄”,就个人的角度来看,既已产生的情绪,应予以宣泄的途径。
关键是发泄的途径和方法。心理宣泄是有计划、有理智的疏导自己的情绪,而不是恣意的发泄。后者带有很大的原始性,产生的结果很多时候是破坏性的。如两人争吵指责的那一幕,理智被恶劣的情绪所蒙蔽,恶毒的言语不假思考的冲口而出,无论对对方还是旁观者,都会带来羞耻的体验。
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任一些不良的情绪,比如愤怒,随心所欲的发泄会引发更严重的结果。相关实验显示,如果任研究对象尽可能地表达自己的愤怒时,发怒者越发泄就会变得越加愤怒,所谓“火上浇油”越烧越旺,冲动发泄的痛快并没有平复情绪,反而起到了强化作用。更为严重的是,不加克制的动辄发怒,甚至会发展成为一种习惯性的情绪反应,产生对这种行为的“上瘾”。
联想到以前有的家长管孩子严,对不动拿笤帚疙瘩打孩子,严厉惯了以至见孩子不顺眼,就会下意识地找笤帚,那些家长如果知道点儿心理学,就会反思一下自己的行为。现在也不时有家庭暴力的报道,家暴越来越频繁,往往和施暴者情绪反应的阈值不断降低有关。
情绪宣泄之所以要在合适的时机,选对合适的人,理由很简单。没有人喜欢当别人的情绪垃圾桶,如果一个人在不清醒的情况下,或向对自己漠不关心甚至怀有敌意的人抱怨、哭泣、倾诉,或完全敞开心扉吐露内心,自己的目的很单纯,但结果可能会很严重,相信很多人事情过后想起来恐怕会脊背发凉。这方面,那些好喝酒又喜欢喝醉了拉别人交心的男士大概都有体会。
坏情绪就像洪水一样宜疏不宜堵,但和治水一样,如何建设性地解决好这些问题,让自己的生活中多一些心平气和,少一些负面的情绪体验,确是需要理智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