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刻已是深夜,坐在台灯下敲击着键盘,如此状态似曾相识却倍感陌生。我也不知道接下来的一点时间我会写点什么,或许我只是喜欢写下去的这种感觉吧。
很长时间没有读书写字,连微博更新都是无病呻吟。究其原因发现读书与不读书的区别。不读书会缺少情感的刺激,思考的引擎和进步的视野,这就是阅读的意义吧,阅读至少可以扩大我的眼界。前几日跟一位朋友聊到读书问题,我的建议是体验几次沉浸式阅读,比如之前用一年时间读五遍《社会契约论》,要远远好于读大量后来研究者对卢梭的思想的分析和拆解,第一手资料更震撼更有味道,最原始的理念和思考才是我们看清世界的棱镜,而非后期掺杂多人思考维度的庞杂内容。比如我们无时无刻不在讨论公平,可能大多数人对公平的概念尚不清楚,所以从原始角度出现偏差,结果也就离真理越来越远。
手边泡一小茶壶正山小种,火候到了再将茶水倒入高脚杯,浓郁的茶色点缀在茶水的温度上,像极了某种高级饮品。期间有几滴掉落桌面,或许小茶壶的设计本身就有分享的理念存在。但在很多人眼里高脚杯配红酒才叫品味,若是配正山小种就变成了暴发户般的低俗。但是我想高脚杯首先是个杯子,可以盛水即可盛茶,对于我这样的粗人来讲相差不大,恰巧因为穷,买了个高脚杯后装品位,恰巧捏惯高脚杯杯柄的手不适应高温的小茶具,结果亦如此。在这里我想问,何为品味何为低俗,何为正确何为错误呢?在中西文化对抗交流过程中,认知仅仅是相对的,在未弄清楚的对方理念前万万不可断然定论。
工具理性告诉我,文化的差异并不一定是完全的差异,实际上其本质雷同。文化是隐形存在于人们认知当中的美,同时也是控制人们认知的丑,文化形成的行为认知惯性时刻引领着我们向前发展,其存在的必要性就在于强大的连续性,也就是它的生命力所在。高脚杯和正山小种的匹配看似怪胎,但好胎又是个什么样子呢?没人能够说得出来。带着偏见看世界的格局没办法消除,同时也逃脱不了固有认知的禁锢。就好比西学东渐过程中的摩擦和碰撞,历史在废纸堆里慢慢地发酵,突然有一天可能会发现“原来是这样!”。当下的中国正是一直辩论这个问题,首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我们到底有多少专利思想,孔孟之道为核心的儒家学说是否还是中国传统的核心。接下来的问题就是“中体西用”意义几何?
我们总是在唱一句歌词中的“我们不一样……”,但是我想用另一句歌词“有啥不一样?”提出我的疑问来解决历史发酵的后果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