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弥小木
电影《气球》里,女主的家庭经济并不富裕,已经有两个孩子。一次意外怀孕,女主并不想生,而丈夫、妹妹,都请求她生下孩子,因为他们觉得,那是刚去世老人的转世。在女主鼓起勇气,终于坐上手术台时,丈夫带着儿子闯进来,儿子也请求母亲生下孩子,女主流下了眼泪。女主身边的家人,并没有考虑到女主的想法。在电影《气球》里,有些无奈,感到某些地区女性力量的无力。
资深媒体人杨澜曾去徽州古村落,看到那里气派的堂屋,并没有女人的位置时,产生了一些触动,杨澜将她对女性力量的思考,写在了《大女生》一书里。
《大女生》里,有杨澜看过的世界,采访过的人,感知到的女性力量。阅读《大女生》,发现女性的力量。过去,徽州古村落的家庭里,看不到女性的位置。现在,女性力量慢慢被看见。未来,不妨从家庭开始,看见女性力量。
看见界限,看见女性力量的独立
杨澜在14岁时,有了属于自己的一房间。杨澜的女儿,在12岁时,从自己房间的衣橱开始,宣誓了自己的独立。从此女儿的心事,会和杨澜分享,作为母亲,杨澜始终知道自己的任务是陪伴,而非替代,会倾听女儿的烦心事,也会给孩子独自思考的时间。
我也有女儿。看着日渐长大的女儿,越来越接近的青春期,一间自己的房间,是母女关系最好的缓和空间。还记得,女儿终于有了自己的房间时,脸上浮现的那种难以抑制的喜悦表情。在那小小的房间里,女儿和我聊友谊、聊成长、聊小时候的故事,留下的是难忘的温暖回忆。
一间房,不仅仅是女儿独立的空间展示,更是亲子关系界限感的建立。女性力量的成长,从家庭中,看见女儿的独立,看见与孩子的界限感开始。
看见需求,看见女性力量的萌芽
一个人,很难真正看懂他人的需求,有时候是父母。大人们并非每一次,都能正确了解孩子的需求。尤其是在多子女家庭中,老大不经意就会成为被忽视的那一个。
心理咨询师胡慎之,曾经分享过他小时候,父母总是偏爱弟弟。有一次胡慎之生病,母亲终于偏爱了他一次。从此,在胡慎之的成长之路上,总会莫名其妙地受伤。当成为心理咨询师之后,回顾成长历程,胡慎之从专业的角度,发现过去的自己,陷入了“疾病获益”的状态,那是被忽视后的呐喊。
胡慎之的原生家庭是两兄弟,而他经手的案例中,有“姐姐”组合的家庭,那些“姐姐们”更是容易成为照顾弟弟妹妹的牺牲者,压抑自己。这里面有环境的因素,想要避免这样的情况,需要大人们有更多的敏感度。从你我的家庭中开始,看见女儿的力量,看见女儿们真正的需求。
杨澜曾经采访过的动物学家珍·古道尔,她的事迹,还被写进了《丛林守护天使》中,那是一本写给孩子们看的人物传记。在珍·古道尔的那个年代,女性的选择,更多的是结婚生子,而不是到森林去研究猩猩。珍·古道尔的选择,在当时看起来是一个另类。当外界的声音,都是不理解时,还好珍·古道尔一直都有妈妈的支持。《大女生》中,写下了珍·古道尔妈妈的话:
如果你真想做一件事,你就要努力,就要抓住机会,永远都不要放弃,这样你一定会成功的。
在珍·古道尔成为动物学家的路上,离不开妈妈的支持,是妈妈看到了女儿内心真正的渴望与需求。为人父母的我们,看见孩子的需求,尤其是女孩的需求,在孩子的成长之初,为女儿们的女性成长,注入精神力量的支持。
看见经历,看见女性力量的成长
无论多大岁数,我们永远都会是父母眼中的孩子。到现在依然记得,我生完老二,爸爸来看我,摸着我的头,感叹我太瘦。那一幕,深深地刻在了我的心中。哪怕我已是两个孩子的母亲,在爸爸眼中,我依然是个孩子。刚过去的父亲节,一位50后的爸爸,谈起已经成家立业的女儿,一脸心疼。虽然其他人都在催女儿生二胎,可他首先想到的是,多一个孩子,女儿就要付出更多、更辛苦了。
认识的一位医生,40多岁,医术自不必说,深受患者爱戴。可一回家,她的妈妈依然会每日催促她好好学习,多看专业的书籍,这让她很无奈。
想来,天下的父母,大概都是一样的。无论孩子长到多大岁数,永远都是父母眼中的孩子。因为这样,所以,当观念产生分歧的时候,并不是所有的父母,都会认同子女的选择。
杨澜在《大女生》里,分享了歌唱家龚琳娜母女的事。原本有一份稳定工作的龚琳娜,做了新的决定,放弃了原先的工作。龚琳娜的选择,让她的妈妈无法理解,为女儿的事业,母女俩的关系,紧张了10年。龚琳娜花了10年的时间,才让妈妈打开心结,接受了她的选择。龚琳娜的妈妈,自然是希望女儿好,只是,她希望的好,并非孩子心中的意愿。在那10年里,或许她更多的是看到龚琳娜的失去,而看不见女儿的成长。如果能看到龚琳娜的成长,也许,她妈妈会为女儿的选择而感到高兴,母女俩的10年记忆能更美好一些。
无论孩子多大,为人父母的我们,也许经常要提醒自己,虽然孩子在我们眼中,永远都是孩子,但是孩子在长大,还是要看到他们的成长。
看见界限、看见需求、看见成长,最终,是为了让孩子看见自己,就像杨澜曾经采访的马拉拉。1997年出生巴基斯坦的马拉拉,因为呼吁儿童受教育的权利,遭到反对者的枪杀。即使遭遇危险,马拉拉恢复健康之后,继续呼吁儿童受教育的权利,后来,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和国际儿童和平奖。
在和杨澜的那场聚会中,有人问马拉拉,当遭遇枪击的时候,她不害怕吗?马拉拉坦言,面对死亡与被剥夺教育,都会恐惧,然而与其恐惧,不如继续抗争。因为这样的选择,是她言行一致的选择。
虽然那时候的马拉拉,还只是一个孩子,然而她看得到自己真正的需求,不惧危险,坚持做自己能做、想做的事。马拉拉,是让人敬佩的榜样。在她的身上,看到了强大的女性力量。她的勇敢,甚至让她的父亲,都觉得站在她身边很有力量。
一个人能真正看见自己、做自己,人生会活得没遗憾一些。
育儿,育己,看见孩子,看见女儿们的成长与力量,在这个过程中也会看见自己。很喜欢杨澜在《大女生》中,对育儿这件事的说法:育儿是父母与孩子的“双成长”。在人生的经历中,不断成长,看见女性的力量,让我们从家庭开始吧。
我是@弥小木,爱阅读。欢迎关注,一起感受阅读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