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树大仁
目录:
很多父母在孩子出现问题的时候一味觉得孩子就是个“病人”,病急乱投医,投到哪里就吃哪里的“药”。可不曾想,父母除了可以把孩子带去各种精神科之外,自己,对于孩子问题的改变可以做哪些更有意义的事。
第二回 有请代言人
第二次咨询小雅如约而至。
这一周的间隙里,我找她的班主任了解更多情况,也向班主任说明了我对她情况的担忧。
第一次咨询后,我在记录总结的时候就写了,她的整个“知、情、意”状态异于常人,绝对属于非常态或临界值。并且她在对话时的躯体化表现让我感觉这个孩子必须马上关注,是需要告知班主任和家长的重点关注对象。
结果和班主任一谈,发现我把顺序搞错了。
她并不是现在问题开始严重了需要我们关注,而是她曾经有严重问题,现在在恢复期。
学校只保证提供给她正常上学的环境,保证她不伤害同学,其他关于她的一切情况家长自己负责。只听班主任说,问题严重的程度大致就是曾经住过精神病院,其他更多的也不清楚。
这一次见到她,明显感觉比第一次来轻松许多,面部表情柔和,甚至让我感觉有着一丝丝不容易被觉察的微笑。
“这一周过得如何?”
“嗯。还好,和以前差不多吧。老师,我常常会有些不切实际的想法,幻想,这些想法还不是理想的那种哦。“一坐下小雅就迫不及待地跟我聊起来。
”理想是可以通过努力去达到的,而我的那些想法全是幻想,根本没有办法实现。比如说我走路很累,就想可以打的不付钱就好了。还有常常在电视里看到有一种人,有什么特异功能之类的,如果我也有就好了。最近这些乱七八糟的幻想比较多,搞得我也投入不了学习。我觉得学习落下了,好像要跟很困难。听不进去。我也知道要好好学习,可是一到了学习的时候就提不起精神。”
这一次,小雅躯体上的反应明显减少,只在提到学习与未来的时候眼神会一时间放空,双手会轻微地不自觉抖动。当她谈到幻想时,明显描述顺畅许多,眼神也露出一点点光芒。
我在想,她什么时候才会跟我谈谈之前的情况和所经历的一切?她没有,依然只和我探讨着也许她现在想探讨的内容——关于学习。
这也是让我疑惑的,住过精神病院正在康复期的人,竟然还在担心自己的学习。
幻想是人类暂时逃离现实的“特异功能”,它能够帮助我们放松,调整在现实中备受摧残的身心。
儿童青少年有着人一生中最强烈的幻想力。因为他们不谙世事,对自己、世界、未来都充满着无限憧憬。但是当幻想多到妨碍现实生活的时候,就需要警惕,是否已经借由幻想开始逃避现实。
“以前学习对我来说并不是那么困难的事,可是现在比较困难。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办。跟爸爸妈妈说过,他们说可以给我找老师补课,不过现在还没有。有时候我在想,我知道将来要找个自己喜欢又合适的工作才好。比起工作,专业定下来了想要转换就不太容易了,所以专业的选择更重要。最起码要上个本科大学,现在找工作那么难。为了考上合适的大学自己是应该好好学习的,可是一到了学习就自然地投入不了啊。我今天的状态还可以,想回去多看会书。另外,我把爸爸的手机号码留给你吧,老师你跟他联系一下,爸爸能把我的情况讲得比较清楚些。”
小雅今天的状态似乎真的很好,一股脑地说了自己的很多想法,但全部都是关于“学习、工作、未来”。如果就这么听,会觉得这孩子是个很有理想的人。
可是为何会曾经有过严重的精神问题呢?她为何对自己的那段经历避而不谈,让我联系她的爸爸呢?从她最后的那句话来看应该还是希望我能够知道她曾经的情况。
而我,也被她的特殊性带进去了,竟然放下主导权,顺从地接过电话号码,对她说:
“好的,我会联系你爸爸。”
她满意地微微笑着点点头,转身离开。
跟小雅爸爸的联系很顺利,介绍完前因后果,寒暄几句之后爸爸就开始介绍她的情况。
“小雅的情况比较复杂,初中一直很好,直到初三,忽然说不想上学了。说啥都不想去学校,然后还有割腕、吃药尝试自杀的行为。我们害怕,就让她在家休息,带她去昆明和广州分别看了很著名的医生。每个医生的说法都不一样,有人说是抑郁症,有人说是躁郁症,有人说是品行障碍。最后医生说不要管是什么问题了,关键看看吃的药有没有效果。小雅服药后情况稳定一些,我们想着还是得让她正常上学。因为那时候不上学她就天天上网聊天,想要找男朋友,然后就去见网友。我们害怕啊,又不知道该怎么跟她说那些事情。如果她跟网友见面只是聊聊天还好,就怕她出什么事。所以后来我们也不敢任由她在家,还是让她上学,正常起来。小雅上学还是有厌学情绪,不想读书。去了美术班又说自己不愿意去画室,老师们也不敢管她,怕她出什么事。那时候住过一段时间医院,用了电击等疗法,所以她也把之前一些不好的事情忘记了。”
电击疗法......我皱了皱眉头,没有办法想象,这孩子在精神病院都经历了些什么。
想到第一次晤谈时她呆滞的目光,再想到电击疗法,心里很不舒服。
很多父母不懂孩子的心理,更加不懂得尝试去了解孩子的心理。当孩子出现问题的时候一味觉得孩子就是个“病人”,病急乱投医,投到了哪里就要吃哪里的“药”。可不曾想,父母除了可以把孩子带去各种精神科之外,自己对于孩子问题的改变可以做哪些更加有意义的事。
另外,让我疑惑的是,为何她不肯自己跟我讲曾经的病情,而是找了爸爸作为代言人?不过到后来回顾整个咨询,才理解了这个看似傻的孩子内心竟是明镜一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