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抽30-60分钟来拜读这本书,今天始结束。
脑子从一开始混混沌沌读过一页算一页,到开始有了自己的思考,是很顺其自然的事。
一开始没想过要做笔记,再到拿支铅笔来画线条和彩色笔做标识,继而再到书中空白处写下读后感,这也是很顺其自然的事。
我读到这本书的三分之二时,还只将此书作为了解中国古代历朝政治制度的工具,并不懂得作者的良苦用心。
但一位好作者总不会将其用心良苦给遮着藏着,所以读到全书的五分之四乃至结尾最后一个字,我总算可以说我明白了作者众多用意中的其一。以下认识虽浅薄,但确实宛如被作者指通了一条罗马大道,使我闭塞混沌的脑子又汇入了新鲜的空气,对历史有了新的认识和思考。
钱穆先生特别强调“历史意见”,无论是看待制度还是人事,都不应抹杀历史意见,不然整部中国传统历史都只得用“封建”、“专制”来一言蔽之了。(如与先生原意不符,概因我读书浅薄,认知不洽!)
何谓历史意见?我摘录一段书中原话,“历史意见,指的是在那制度实施时代的人们所切身感受而发出的意见”。因为这些意见时隔太远,且留证不足,所以常常被后来人所忽视,甚至歪解。有些歪解是非故意的,因为能考鉴的证据实在太少,迫于无奈,后来人只能在有限认识里做出解释;有些歪解就是故意的,就是常言道“历史是胜利者之书”。总之,这些歪解久而久之又成了所谓的历史,但确实算不上历史意见。(先生在书中提出“时代意见”,此处可供参考,本文就不摘录了)
我们现在读历史,想要看到历史意见实在太难了,看到的基本都是别人喂到嘴边的时代意见。像我,从小爱好看点历史书,但要我概述秦、汉、魏晋、唐、五代、宋、明、元、清随便一个朝代的历史全貌,恕难完成。而连这基本的一步我都做不到,遑提什么查阅史料,了解历史意见了。
难道历史意见难以触达就要将其拒之门外?这不是先生写就《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的用意,也不是我写读书笔记的用意。
我之所以提到历史意见是如此之难得,是在于警醒自己和在看的诸位。
就过往的政治制度而言,顺应当代的大众的历史观点并不一定是唯一的、正确的,我们可以用时代意见来批评过往历史出现的制度,却不可一口咬定这些旧制度必定是弊大于利的,我们该尊重历史事实,有自己的观点。
我很认同钱穆先生的这些话,“某一项制度之逐渐创始而臻于成熟,在当时必有种种人事需要,逐渐在酝酿;又必有种种用意,来创设此制度”、“任何一制度,决不会绝对有利而无弊,也不会绝对有弊而无利”、“制度是一种随时地而适应的,不能推之四海而皆准,正如其不能行之百世而无弊”等等。
先生不是所谓的守旧、保皇人士,我翻看全文并未见其对帝制有何可惜之言,对此书,我认同先生的观点,概因言之有理。即是有理有据的观点又有什么不能出来“高谈阔论”呢?(后一句乃我的废话,亲爱的读者们可跳过)
我觉得如果只是用“封建”、“专制”、“腐败”、“独裁”来简单评述我们的传统历史是件很可惜的事,就好像我们2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全无一个独立为公的人一般。
暂时只能写出这么多,有些表述不是很到位,不过后续应该会慢慢修改补充的,感谢读到这的朋友。
转载需授权,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