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老师说一直没讲这本书是怕讲不好,我也有同样的感受。大部分书都是听完就写分享,但这本《身体从未忘记》我连续三天听了4遍,感慨万千,却难以表达,所以这次我还是根据几个关键词来整理一下思绪吧。
创伤:有的创伤是属于不可控型的,例如交通意外、自然灾害、国难战争等。但听完这本书我们知道有很多创伤在千家万户默默上演,甚至是演绎一生的连续剧。例如夫妻争执、家庭暴力、对孩子打骂。
说到这里,我相信有人会站出来说,人没有那么脆弱,吵吵架打打小孩没什么,搞得好像很严重似得,我们的上一辈还不是吵架吵到老,我们小时候还不是一样挨打长大了。是的,没错,只是过来了并不代表没有伤害。人的生命和情感,既脆弱也顽强。求生的本能,会让我们活下去,但不一定能健康幸福。创伤就是伤害,生命过程带有伤害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并不表示我们必须和应该承受这些,尤其是一些通过思考、努力改变就可以避免的伤痛。有本书《不吼不叫》告诉我们,吼叫会代代相传,同样,家暴也会代代相传。因为生命习惯会遗留在基因里,在你的下一代重复上演。
PTSD:是英文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的缩写简称,中文的意思是,创伤后应激障碍,又叫延迟性心因性反应,是指对创伤等严重应激因素的一种异常的精神反应。概念性的东西,看起来非常专业、高冷,很有距离感,但事实上,创伤并不遥远,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一直以来,我以为PTSD只会发生在重大伤害之后,事件发生具有一次性和短暂性的特点,例如坠机、车祸、遭遇绑架性侵等。我把家暴排除在外了,虽然也知道家暴对孩子的负面影响非常深远,会导致孩子各种人格障碍等,但不知也会造成PTSD的心理疾病。例如书中案列,关于斯坦和乌特的车祸经历,看似他们的应激障碍是因为车祸这一事件,事实上并不仅仅如此,尤其是乌特,早年在母亲的家庭暴力下“人格解离”在童年就已经埋下了种子。
孩子在面对家暴时,不管是因为什么,犯了什么错,遭遇家暴,就是他们遭受的最大的威胁,而这威胁却来自孩子依赖生存的父母和家庭,这似乎形成了一个悖论一样的逻辑,把孩子困住了,不知应该如何做出反应,是逃、是反抗还是呆住?假装自己不在?就像乌特,在母亲的暴力下放空自己、解离人格、好像这个世界与她无关。在我看来,这是她能找到的给自己放生的唯一出路。想起武志红所说的“相爱相杀”,爱无形中就成了武器就是杀手。
碎片化记忆:这两年被“碎片化时间”和“碎片化学习”刷屏,不知还有一个名词叫“碎片化记忆”,然而这个却是我有过的亲身经历,与之相关联的另一个名字是“选择性失忆”或“选择性遗忘”。
回想起童年,大部分记忆都是快乐的。然而,还有一部分记忆是碎片化的,被选择性遗忘的,就是类似魔咒一样的东西,不可触碰。工作十几年、有了一定的社会历练、再加上这两年看了一些书,思维模式也有些改变,我以为自己的内心已经很强大了。可是当我面对童年时,直面童年的创伤,我还是无法淡定。
去年过年时和几位发小一起聚会,说到小时候因为我成绩不好被我妈妈辱骂的事吓到再也不敢来我家玩。我当时的想法是:天啊!原来我妈妈说那句话时,她们竟然都在场!我记得我妈妈辱骂我的话,但选择性遗忘我的发小也在场的事。除此之外,另外就是,我在小时候也做过伤害别人的事,虽然受伤的并不是我,但道德感一直都有进行自我批判,为了逃避批判,我也将其遗忘了。这次同学在聚会时也将此事一并说出,虽然对方并不在意了(几年前有向她道过歉),我也以为自己释然了,但是当她将其当做一个玩笑来说时,我感受到自己内心的动荡,对我而言依然是一次不小的考验。我再次看到自己的脆弱,虽然我已成年,虽然我已为人母,和儿时的玩伴在一起时,我仿佛又回到了从前的我、弱小的自己。但我知道,我已经不再是从前的那个小女孩了,我只是需要重新走回自己,去拥抱那个内在的小孩。
自我疗愈:这本书给我的启发是,写作可以进行自我疗愈。上述的同学聚会的事,这是我第二次把它写出来。第一次就是聚会当天,我的感受很不好,到了晚上等孩子安睡后,听完《生活的哲学》这本书,作为不可控(他人的言行)和可控(拥抱自己)的内容表达分享出来。写完之后,一是安抚了自己当下的情绪,二是整合了一下自己的人生价值体系,三是做出明确的自我引导。现在回想起来,我想这就是进行自我疗愈的过程了。而今天再次回顾,早已没有了当时的情绪,这只是一个事件,和《身体从未忘记》这本书进行链接理解。也许我的内心还没有达到足够强大,但我相信自我疗愈一定会让我逐渐坦然面对童年的创伤。尽管这些创伤看起来很小,对别人而言甚至不值一提,但每个人对伤痛的承受程度和感知度不一样,看见自己的需要就好。
最后,我们每个人都会生病,都会去医院。在中国,至少在我们的三四线城市、乡镇山村更是如此,甚至没有心理门诊和心理医生。身体出现问题看医生是很正常的事,而心理出现问题,有疾病,则会被贴上“羞耻”“危险”“变态”的歧视性标签。正是因为这样的社会文化的暗示和影响,很多人心理需要救助而不自知,对于看心理医生更是反感和排斥。殊不知,心灵和身体一样都会有免疫力下降的时候,关爱心灵和关爱我们的身体一样重要。我们的身体从未忘记,我们的灵魂也拥有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