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章记录下阅读设计模式读后感,也做监督己用。
——2019.12.31
第一章小结:
策略模式:定义了算法族,分别封装起来,让他们之间可以互相替换,此模式让算法的变化独立于使用算法的客户。
(鸭子例子:使用策略模式实现一个独立的鸭子的行为的类)
设计原则1:找出应用中可能需要变化之处,把他们独立出来,不要和那些不需要变化的代码混在一起出现。 ok
设计原则2:针对接口编程,而不是针对实现编程。 ok (个人理解的最通俗的例子:若某些子类的某种行为实现方法太多太杂,可直接把所有实现方法拉出来,单独成为一个实现类,同时子类的某种行为的实现方法也灵活了起来,保证代码的可维护性和可复用性)
设计原则3:多用组合,少用继承。ok
第一章读后感:第一感觉,更明白了设计模式到底是什么,他不是具体代码,而是解决代码复杂度的一个方法,基于oo原则,是一种大家约定俗成的开发套路;第二感觉,策略模式这一名称真的是太贴切,太传神了,把多样的,易变的方法组合成一个类,让具体事例去使用这个方法,却不需要知道具体实现;第三感觉,大厅开发我有了一种新的理解,虽然暂时还不能动代码,不过可以考虑的方面多了一层,比如调用的操作可以有一个公用的类,调用者不需要知道具体实现,还要再考虑一下;第四感觉,有趣,有趣的多。——2019.12.31
第二章小结:
观察者模式:定义了对象之间的一对多依赖,这样一来,当一个对象改变状态时,它的所有依赖者都会受到通知,并自动更新。
(例子:报社和订阅)
设计原则4:为了交互对象之间的松耦合而努力。
第二章读后感:其实观察者模式是比较简单的,刚入门的时候已经仔细查看过其定义,对于其原理还是懂一些的,读完此章,对于具体的观察者--被观察者实现更了解了一些,对于自己正在维护的代码多了一些思路,希望后面的代码维护过程中能熟练运用。——2020.01.02
出于好奇我读了一遍大厅的观察者模式代码,发现居然使用了两个观察者模式,直连使用,其中cell的写法较为直观普通,简单的监听的下发数据。datacenter的模式看起来比较高级,我还顺便复习了一下,lua中__index和__newIndex的用法,大佬就是大佬,写法都很高级。
第三章小结:
装饰者模式:动态的将责任附加到对象上。若要扩展功能,装饰者提供了比继承更有弹性的替代方案。
设计原则5:类应该对修改关闭,对扩展打开。
第三章读后感:说实话对装饰者模式的感触不是很深,不过也基本上了解了大概内容,io的例子还是懵懵懂懂知道一些的,希望下一章工厂模式和生成器模式能给我带来更大的感触。——2020.01.03
第四章小结:
工厂方法模式:定义了一个创建对象的接口,但由子类决定要实例化的类是哪一个。工厂方法让类把实例化推迟到子类。
抽象工厂模式:提供了一个接口,用于创建相关或依赖对象的家族,而不需要明确指出具体类。
设计原则6:要依赖抽象,不要依赖具体类。
第四章读后感:对于工厂方法和抽象工厂有了一个模糊的定义,总之就是尽量减少依赖具体类的实例化。我觉得这一张要再看一遍。——2020.01.06 --耗时1小时40分钟(需要复读)
回顾:今天又花了一些时间回顾了一下内容。对于两个方法有了新的认识:工厂方法是某个抽象类中的方法,他可以让某个具体类转变为抽象类,从而对某个具体类解耦;抽象工厂是定义一系列不表明具体类的抽象类,他把具体的类的应用放到了每个子类中,从而达到解耦的效果。我觉得可以找一两个具体的例子看一看。——2020.01.07
第五章小结:
单件模式:确保一个类只有一个实例,并提供一个全局访问点。
第五章读后感:这一章比较简单,主要就是如何实现一个单件实例,以及在多线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实际运用中的好处。——2020.01.08
第六章小结:
命令模式:将“请求”封装成对象,以便使用不同的请求,队列或者日志来参数化其他对象。命令模式也支持可撤销的操作。
第六章读后感:仔细想想,这一章和之前学习的“封装变化”有些类似。把每一个请求封装到对象里,调用者只需持有对象,调用约定好的方法,就能调用请求,把调用者和请求解耦开,还可以实现撤销操作,因为调用的时候封装的对象都知道啦,再调用的时候存一下undo操作就可以了。
第七章小结:
适配器模式:将一个类的接口,转化成客户期望的另一个接口。适配器让原本接口不兼容的类可以合作无间。
外观模式:提供了一个统一的接口,用来访问子系统中的一群接口。外观定义了一个高层接口,让子系统更容易使用。
设计原则7:最少知识原则:只和你的密友谈话。
第七章读后感:仔细想想,这不就是我正在编写的子大厅模块的功能吗,抛出最小的方法让子游戏能够使用。对于大厅和游戏的两个调用使用同一个接口模块去转化,而真正调用的时候不必去关心其中的实现。只不过这个最少知识原则我好想经常会违背。再想到更深一层,是不是我应该在更底层去做这个封装变化的事情,等到后面新加功能和模块的时候就不必去实现两个地方,直接把协议和所需数据封装起来,这样后面会更加的方便。(挺好诶,下一次会做这个事情。)——2020.01.21
第八章小结:
模板方法模式:在每一个方法中定义一个算法的骨架,而将一些步骤延迟到子类中。模板方法使得子类可以在不改变算法结构的情况下,重新定义算法中的某些步骤。
设计原则8:好莱坞原则:别找我,我会找你。
第八章读后感:从过年来,到最近,因为疫情的原因,和工作内容的强度,暂停阅读了这本书很久,因为重构移动大厅的原因,发现了很多不足,重新从第一章读了过来,主要重视看了类图的构成,突然发现已经阅读进度已经超过了阅读笔记,今天记录一下。这一章主要就是父类里面定义步骤,并暴露出一些接口可以让子类复写以完成某些功能。好莱坞原则告诉我们,把决策权放在高层,底层不能调用高层。——2020.06.24
第九章小结:
组合模式:允许你将对象组成树结构来表现“整体/部分”的层次结构。组合能让客户以一致的方法处理个别对象和对象组合。
迭代器模式:提供一种方法顺序访问一个聚合对象中的各个元素,而又不暴露其内部的表示。
设计原则9:类应该只有一个改变的理由。
第九章读后感:迭代器模式比较简单,主要是包装了一下表内部实现,在脚本语言中暂时感觉用处不大,哈哈哈,可能以后看到这句话会觉得大错特错吧,目前是这种感觉,组合模式更类似于一种递归,记忆比较深的是树状图,父节点和子节点都是继承同一个类,所以能够使用相同的方法去处理某些事情,达到递归的目的。——2020.06.24
第十章小结:
状态模式:允许对象在内部状态改变时改变它的行为,对象看起来好像修改了它的类。
第十章读后感:在动作固定的时候,随着状态的改变动作会进行不同的操作。此时可以生成一个父类状态,对于所有的动作做空处理或异常处理,各状态继承父类,对于要做的操作进行重写。在动作发生的时候修改持有状态的引用,把动作委托给状态实例。这样的好处就是避免了一大堆的if else语句,解耦了各动作在不同状态时的动作,对于增加新的状态非常的友好,对于增加新的动作也比较方便。弊端就是多了非常多的类代码和实例代码。——2020.07.01
第十一章小结:
代理模式:为另一个对象提供一个替身或占位符以访问这个对象。
第十一章读后感:这一章我读的比较潦草,讲了太多java中的代理的事,更多的处理网络交互的事情。
第十二章小结:
复合模式:复合模式结合两个或以上的模式,组成一个解决方案,解决一再发生的一般性的问题。
第十二章读后感:终于看到了鼎鼎有名的mvc模式,模型,视图,控制器,已经观察者模式和策略模式在其中起到的重要作用。加深了对mvc的理解,更容易把日常工作中的代码带入到此模式中。——2020.07.22(哈哈,这本书就快看完了,今年的一个大目标。。。)
终章:最后一张列举了一些实用的设计模式,接下来我会用一到两天的时间把所有设计模式的类图总结出来,并放到此笔记中,以便后续方便查看和复习。——2020.7.27
桥接模式
生成器模式
责任链模式
蝇量模式
解释器模式
中介者模式
备忘录模式
原型模式
访问者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