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重复同样的话难免让人心生厌倦,但不得不说的是一个月的时间过得真是飞快,转眼就到了一年的末尾和我更新书单的期限。今天晚上我恰好没找到有趣的事情做,索性跑来完成这份书单,并附上自己的阅读体会。
如果要用一个词形容我这个月的阅读感受,我想“郁闷”应该是最恰当不过的。也许我这样突兀讲来,你会觉得一头雾水,但从我接下来“语无伦次”的讲述,你一定也能感受并理解我郁闷的源泉。和往常一样,这些书我拿起来读的原因各不相同,给我的感受也是如此,下面请听我一一道来。
1、《看不见的城市》
“按照幸福与不幸区分城市是没有意义的,如果要区分,则另有两类:一类是经历岁月沧桑,而继续让欲望决定自己形态的城市;另一类是要么被欲望抹杀掉,要么将欲望抹杀掉的城市。”
这本《看不见的城市》“积压”在我手里也有相当长一段时间了。暑假末尾了解到这本书后,我就万分急切的收入囊中,但真正翻开阅读的时候却又一头雾水。既琢磨不透马可·波罗与忽必烈之间隐晦的对话,又静不下心来感受卡尔维诺文字的美感。我当时想着,自己不能用不走心的阅读白白糟蹋掉这本好书,也算是给自己的退却找一个借口。这本薄薄的作品,就辗转被我从家中带到学校,一直拖到这个月初,才真正着手阅读。但很惭愧的是我只勉强克服了上述的第二个问题,对于书中两个人物的对话,我还是领悟不透的。
按照卡尔维诺1983年在哥伦比亚大学讲座中的说法,《看不见的城市》的创作周期相当漫长,每次只产生一小段,章节短小,形式上零散不堪,内核却又浑然一体。本书中马可·波罗和忽必烈的对话,在卡尔维诺的最初构想中, 是不存在的。但是为了串联起书中那些幻想城市,并用更直接的语言对这些城市进行思考和讨论,卡尔维诺在正式成书之前,又增加了这些部分。他用传说中在13世纪到达中国的威尼斯商人之口,让我们从幻想城市中,窥见自己城市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用我个人浅显的语言来形容,卡尔维诺就是在用丝线,串起一颗颗光泽夺目的珍珠。
这本书给人最直观的感觉就是精致。无论是从原始排版中继承的“阶梯目录”,还是卡尔维诺描绘这些幻想城市的精妙文笔,甚至包括用不同女性的名字给这些城市命名,都给人一种可以感触,却又无法描述的美感。卡尔维诺对城市的描绘是全方位的,他从记忆、欲望、符号、死亡等诸多角度,向我们展示了城市生活的各种位面。无论你是单纯喜欢欣赏富有奇思的文字,还是想从一个新视角感受城市生活,这本书都值得一读。
这本书中留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城市有两座,一座是“视觉”上的冲击,另一座则是精神上的思考。那座让我读来蔚为壮观的城市,叫做“奥塔维亚”,依照卡尔维诺的描绘,这是座用绳索、铁链、吊桥固定在两座高山的悬崖之间,像“蛛网一般”的城市。人们居住的房屋用绳索悬挂在“巨网”之下,身下是万丈深渊,头顶又有白云飘过。这座城市透过文字在脑海中形成的画面,让人叹为观止,惊心动魄,更使我折服于卡尔维诺的奇思妙想。
另一座引发我深切思考的城市叫做“艾尔西里亚”。这座城市的居民用各种颜色的绳子表示人与人之间的亲缘、交易、权威,每当此类社会关系增加一重,他们就用木桩在彼此的房门口拉上一条对应颜色的绳子。等到绳子多到让人无法行走,他们就会遗弃旧城市,在旁边建立一座新城,并重新编织另一张社会关系的“绳网”,按同样方式周而复始。这座城市阐述的问题,让我思考良久,当时我随手在这个段落旁边写下这样一段话:“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编织了庞杂的社会关系和等级制度,当这套老旧的关系或体制无法与社会发展相匹配,社会就会发生动荡甚至从物质上瓦解,并在未来按照同样的方式重新建立秩序。”我想卡尔维诺在这座城市中所探讨的,可能是人类永远无法逃离的规律。
我向来是对奇幻小说充满热爱的,同样也是奇幻文学最早引发了我对阅读的兴趣。曾经在我眼中最伟大的奇幻作家是托尔金,是乔治·RR·马丁,当然也包括给我童年带来无限欢乐的罗琳。但读到这本《看不见的城市》之后,我的想法却有了巨大转变。我一方面折服于卡尔维诺不逊色于任何一位奇幻文学作家的想象力,另一方面我也发现,带有奇幻色彩的文学作品不仅能够留下那些富有史诗感的故事和英雄形象,同样还能从新奇角度探讨现实问题。
城市生活是现代社会无法逃避的,甚至说从文明诞生的伊始,城市就是人类社会的核心。人口的集聚带来财富和效率,同样也带来了百态的社会问题。我想人终究是个矛盾体吧,在喧嚣城市中追逐个人的欲念,又同样渴求着田园诗一般的平静生活。就像卡尔维诺笔下的忽必烈一样,渴望掌控自己的帝国,又期许着内心的平静,这无疑可笑且荒诞。
2、《蓝狗的眼睛》
“她带着凄凉的微笑,那种尽心尽力地追求某种无望的、难以企及的东西的微笑。“可你白天什么也记不起来。”她又把双手放在小圆桌上,脸上蒙了一层凄苦阴影:“你是唯一一个醒过来就把梦里的事情忘得一干二净的男人。”
坦率的说这不是我第一次接触马尔克斯的作品,和大多数人相同,我最早接触的是他最富盛名的小说《百年孤独》。但又不大相同的是,这本书我当初只是浅尝辄止,没有读完就打了退堂鼓。记得上中学的时候,我曾和同学打趣的说过这样一段话:“《百年孤独》我读完第一页就知道它是本好书,然后就默默收到了自己书架的最底层。”这句话当然展现出我过去理解力的欠缺和阅读品味的低劣,但另一方面,我又很庆幸自己没有一知半解的把那本书读完,就像我先前说的,好书是不能白白糟蹋掉的。
今天这本短篇小说集《蓝狗的眼睛》收录的是马尔克斯早年的作品,包括他的处女作。但这一点我也是事后才知晓的,我当时只是单纯而强烈的被这本书的名字所吸引,所以就果断收入囊中,知道这一点后也觉得惊喜非常。这篇小说集收录的是马尔克斯1947年到1955年的作品,大概有近十年的时间跨度,我们从中能清晰感受到他早年就显现出来的浓重个人风格,也能察觉到他在写作上的进步。这本书的外文名叫做《蓝宝石的眼睛》,但中译本译为了《蓝狗的眼睛》,这个译法好像引发了不少读者的疑惑,可对我个人而言倒是还好,毕竟我是单纯被这本书的名字所吸引的。
初读这本书,我的感觉还是十分“苦闷”的,因为对于最初的几篇小说,我不能完全理解透彻,阅读进度也相对缓慢。马尔克斯的文字充满隐喻和暗示,甚至有一种催眠作用。他对感官是十分敏感的,敏感到我这个迟钝的人根据文字想象那些感觉时,都会感到不适和淡淡的疲惫。在第一篇小说《第三次忍受》中,他曾描写到那种“震动椎骨的锋利噪音”,我跟着他的描写去体会那种感觉,真的觉得头皮发麻。但不可否认的是,马尔克斯在写作早期的作品真的不好读,而且不成熟。刚开始我以为读的苦闷,是自己的理解力不够,当然我的理解力也着实不高。但结合我阅读他1948年之后作品的“畅快体验”,我还是能确定自己先前的观点的。不得不说,大师也曾经年轻过。
在这本文集中,我最喜欢的反倒不是那篇做为这本书书名的小说《蓝狗的眼睛》。可必须说的是,这篇小说确实在上个星期启发了我自己的创作。我在自己的小说中“狂妄”模仿马尔克斯的风格,结果连一点点皮毛都没有学好。我最喜欢那篇《六点钟到达的女人》,我被这篇小说中结构巧妙的对话,和置身其中的代入感所吸引。马尔克斯在这本小说集中收录的故事大多情节不繁复,但他风格强烈的描写和巧思,总是能给你一种独特感受。我是不理解“魔幻现实主义”的,所以在这篇文章中强调这一点,之于我个人而言也没有意义。但以这本文集为跳板,我想这将是我理解它的一个契机。
我购入《百年孤独》的时间正是马尔克斯去世的那一年,先前因为对盗版的深恶痛绝,他的作品不曾在中国正式出版。从现实情况上看,我与马尔克斯在时间上是完全错过了。但我现在却有种强烈的冲动,重新拾起《百年孤独》,真正感受马尔克斯的魅力。这不仅为了弥补我自己的遗憾,我想这同样也是自己阅读道路上必须经历的一课。我期待在寒假的时间,把《百年孤独》加入这份书单,分享给正在阅读的你。
3、《人生的智慧》
“每个人到底生活于何样的世界,首先取决于这个人对这个世界的理解。这个世界因为各人头脑和精神的差异而相应不同。因此,每个人的世界是贫瘠的、浅薄的和肤浅的,抑或丰富多彩、趣味盎然和充满意义的,这视各人头脑而定。”
我大概是上个月初萌生了阅读叔本华的想法,在最近一个阶段的阅读过程中,我的视野中反复出现叔本华、萨特这些名字,但却对他们的著作和思想不甚了解。这让我产生了种莫名的紧张情绪,同时也很庆幸,因为读书本身就是不断拓宽自己认知天花板的过程。这至少说明我的认知还没有停滞在一个横向水平面上,而是在纵向上不断提升的。
我选取的这本《人生的智慧》据说是叔本华所有著作中最通俗易懂的一本,因为这书本来就是他晚年从自己的《补遗与附录》中选取要点,写给普罗大众读的,今天看来倒是有几分“科普”的意味。可与我以往阅读过的书籍相比,这本书的语言还是相对晦涩,需要你一个字一个字的理解,去领会他想阐述的道理。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我的确收获颇丰,也第一次有了系统阅读哲学的打算。
叔本华在这本书中以“幸福论”为核心,深刻论述了人生诸多方面可能存在的问题。其中理论性的东西,我不可能三言两语讲明白,但对于他重点的思想,我倒是可以简单介绍。叔本华认为,尽管在人的一生中,他的外在不断变化,但人的内在性格却是始终如一的。他认为一个人获得快乐的方式,一开始就由他的内在性格决定。人生的常态是无聊,而所谓快乐的获得,归根结底就是“意欲”的满足,而追逐意欲满足的过程本质上却是痛苦的。由此叔本华说,人生就是在痛苦和无聊之间,做类似钟摆的运动,而意欲的满足只是其中非常短暂的时刻。获得快乐的真谛,就是最大限度的规避痛苦。上述的内容,大致上就是他“幸福论”的核心思想。
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叔本华对于“孤独”这个词的阐释。他认为只有孤独的思考才能酝酿出最伟大的思想,那些享受孤独的人往往精神世界十分丰富,所以他在独处的时候,才不会空虚、无聊。而那些乐忠于无聊社交活动、聚会的人,独处时是非常容易空虚的,思想上也很难有深度。这和我自己历来的想法有相契合的地方,同样解答了我长久以来的疑惑。因为我自己就是那种享受孤独,深切厌恶无聊社交活动的人,这显然与多数人的偏好不同。我曾一度认为自己对“孤独的享受”是个消极问题,阅读了一些心理学书籍寻求解答,甚至曾陷入到自责之中。但半年多前阅读到一本叫《内向者的优势》的书后,我的想法有了深刻转变,这次读到叔本华著作里的观点,更是给我打了一剂强心针。人和人获得快乐的方式是不同的,有人需要聚会,需要物质和喧嚣获得快乐,而我从自己的头脑里获得快乐,这没有本质上的不同。人从来不应该被自己的天性所困扰,而要积极的适应它。
当然叔本华有一些观点,今天读来也是落后于时代的。就比如他对女性显然有些歧视,这可能和他从小与母亲关系欠佳有关。另外他曾用大篇幅论述决斗对上流社会的危害,这些内容让今人读来可能有一些枯燥。但结合普希金曾因决斗去世,和叔本华字里行间展露出来的严肃态度,足可见沿袭骑士精神的决斗当时对欧洲社会的危害。
如果要我总结自己2016年读到的最重要的两本书,我想一本是我年初读过的《月亮与六便士》,另一本就是这本《人生的智慧》。毛姆的《月亮与六便士》当时读的我热泪盈眶,从根本上坚定了我追求写作道路的决心。而叔本华的《人生的智慧》则给了我看待人生的新角度,并真正引发了我对哲学的兴趣。曾听别人说起,“如果不读读哲学,是无法完全领会文学的。”我想自己在读书上,需要做的工作才刚刚开始。
当然,我本月还读了一些其他书籍。由于该死的拖延症,我没能如约完成《简爱》的阅读计划,并和《乡土中国》一起搁置到下个月。我最近在读土耳其作家奥尔罕的回忆录式作品《伊斯坦布尔:一座城市的记忆》,和一位特别朋友赠送的小说《面纱》。也许等到我下个月读完之后再分享给大家。敬请期待,我们明年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