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和今天似乎都被“庞麦郎”刷屏了。
昨天在看《惊惶庞麦郎》那篇报道的时候,我开始反省我自己。
说实话,本来在我看来,庞麦郎不过是生活中可供调侃的一个笑点,“摩擦摩擦”“时尚时尚最时尚”也不过是朋友间开玩笑的调味品。对于这个人,我从没有想过要深入的去了解,不在意他从哪儿来,不在意他有什么样的故事。只知道这个人给我带来了娱乐,尽管这种娱乐是一种讽刺。
可是看了整篇报道之后,情绪开始一点一点下沉。突然发现其实自己在无形中做错了很多事情,以自我为中心,衡量别人的世界。
当然,我并不认同庞麦郎,可是并非不能接受。这个社会本来就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人也自然是千万种摸样。我并不能理解一个庞麦郎那样的思维方式。他自负自卑,认为这个世界不怀好意。他出身贫寒,现在害怕苦难。很多人提到这个人的时候都是不屑的样子,以前我也是这样。只是现在我只能说不同的境遇塑造了不同的人,我们没有办法切身的去感受别人的苦难,也无法真正的做到彼此理解,那我们就不要那么尖锐的横加指责了吧。
大概是在看《我也很惊惶》这篇文章的时候,下面的评论还是有人讽刺着,说庞麦郎炒作,作者也帮他炒作。我突然间觉得,我们好像习惯了怀揣着恶意去揣测别人,然后轻易地就使用语言暴力去攻击别人,似乎自己才是最理直气壮的一个。
后来我看到评论里的一个问题,“我们到底是应该坚持自己的观点最大限度的去排挤别人的观点呢还是应该包容一点?” 说实话,我对这个问题并没有更加深入的思考。只是我的直觉告诉我,我们还是应该善良一点。
就比如对庞麦郎,我们大可以不必讥讽嘲笑。《惊惶庞麦郎》这篇文章受到了很大的争议,可是我觉得作者的出发点毕竟是好的。他在为我们解读一个自卑而又自负的人,把一个人的侧面展现给我们,让我们了解的更多,而不是一叶蔽目,只有娱乐。
我记得易中天在《斯文》里说,中国人有个毛病就是喜欢问动机。好像所有人做什么事都是动机不纯一样。我想我们有时候也不必草木皆兵,不是随随便便发篇报道就是炒作,也不是“庞麦郎”的出现就是一个笑点。很多时候我们可以再多一点善意,去更好的理解,最起码不要加害,不要落井下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