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习惯》之“自我损耗”有感

读《微习惯》这本书,看到“自我损耗”这一节感触颇多。

书中的“自我损耗”指的是意志力或自控力的损耗,它是指在一件事中,自己感知到打击、沮丧、不开心等情绪,进而影响这件事的继续推进或下一件事的开始。

根据研究发现,造成自我损耗的主要因素有:努力程度、感知难度(甚至都不是事情真正的难度)、消极情绪、主观疲劳、血糖水平。

而“微习惯”是指一个简单到不可能完不成的任务,比如做一个俯卧撑、哼一首小曲、写30个字。正是因为它简单到不可能完不成,我们在做的时候就感知不到难度、这个事也不需要什么努力就能完成,规避了“放弃”的风险,而且完成后自己可以产生“我又完成了”的兴奋感。

作者用牛顿第一运动定律做了说明。1、除非受到外力作用,否则静止的物体总保持静止状态。2、除非受到外力作用,否则处于运动状态中的物体的速度不会改变。如果要总结来说的话,就是“除非受到外力作用,否则物体总会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静止视为速度为零的运动)。而“微习惯”的完成就相当于给静止的人一个外力,让我们几乎无抵触感的动起来,如果动起来的过程中,不受到阻力,我们很容易保持惯性的运动,促使我们超额完成微习惯或者开启其他新的行动。“微习惯”的开始打破了第一层阻力,“微习惯”的完成又会引发积极情绪(比如“我又完成了”、“我能行”、“我可以做到”),这相当于给我们的意志力加了一次油,促使我们继续保持惯性运动。

从另一个层面来说,原始的安全意识已经深入我们的脑髓,成为了我们的本能。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开始一件事时会有恐惧、畏难的情绪。因为开始一件事就像从熟悉的区域踏入未知区域,从舒适的区域踏入目标区域,如果我们步伐过大,大脑感受不到安全感,就会本能的下达撤回的指令。而微习惯不需要我们完全离开安全区,你或许只需要伸头出去看看外边有什么、或许只需要伸手出去感受一下,如果不安全我们还可立即撤回。就像书中写的“雪地里的猫”一样,当我们意识到我们随时可以撤回,就意味着我们是安全的,这时候大脑就不会作出“撤回”命令,而会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想去探寻更多一点的未知。这样就形成了更好的良性循环。

目前,我利用微习惯的方法,要求自己每天跳绳100个,实际上我基本每天能跳300个,已经做了2周了,各位朋友可以试试这个方法,用起来你就觉得不舍得放弃。欢迎大家用后留言反馈效果。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第一章 我们的宇宙图象 早在公元前340年,亚里士多德提出地心说。公元2世纪,托勒密精制成一个完整的地心说宇宙学模...
    飞子_870f阅读 8,721评论 5 8
  • 科技进步了,各种需求都被融合在一起,读书的需求,看视频的需求,看时间的需求,拍照的需求,打游戏的需求,打电话的需求...
    Amy2018阅读 1,046评论 0 0
  • 正值小视频的红利期,大家最熟悉不过的就是抖音快手了吧,这两个小视频APP风格相差甚远,一直都有“南抖音,北快手”的...
    msyyg阅读 4,447评论 0 1
  • 适用于所有Mac app,包括Automator做出来的。 参考文章 就是右键点某个app的get info,然后...
    Solomon_Xie阅读 7,083评论 0 1
  • 原创: 往事如烟胖婆婆 邂逅如烟 今天 今日之诗是中华新韵,七绝:《急》 《急》 朝去晨曦星斗转, 暮迟晚至车轮急...
    往事如烟胖婆婆阅读 5,371评论 19 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