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文诚〈大学〉学习笔记2》

《金文诚〈大学〉学习笔记2》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今天是戊戌年年庚申月乙酉日,七月十一,2018年8月21日星期二。

今天,就朱子为《大学》所写的《序》,王夫之先生对其所作论述,先回头学完。再用五篇学习第一章的三纲领,三纲领即"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此次《大学》日课宗旨是:不贪多,不贪速,只求扎实,去疑解惑。

先录一段朱子的《大学章句序》:"大学之书,古之大学所以教人之法也。盖自天降生民,则既莫不兴之以仁义礼智之性矣。然其气质之禀或不能齐,是以不能皆有以知其性之所有而全之也。一有聪明睿智能尽其性者出于其间,则天必命之以为亿兆之君师,使之治而教之,以复其性。此伏羲、神农、黄帝、尧、舜,所以继天立极,而司徒之职、典乐之官所由设也。"

这是第一段,其后又有四段,不再赘述,简述如下:朱子在《序》中分述上古三王时代的教育体制、及至周王朝衰落之后,孔子开始行教,曾子独得其宗,及至孟子,道统泯没。道统泯没而俗儒与异端兴起,弊端深重:"使其君子不幸而不得闻大道之要,其小人不幸而不得蒙至治之泽",最后以河南程灏、程颐二夫子接孟子之传,将这篇《大学》摘出来表章推广,朱子私淑程子,大胆阐发以待后之君子。以上是朱子梳理的道统学脉,也是其《序》内容。

这篇序中,朱子开宗明义提出"仁义礼智之性",怎么理解"仁义礼智之性"呢?王夫之先生讲解说,但凡把"仁义礼智"一起提出来的时候,说的是性之四德,其中"智"常常以"知"字出现,智和知是通的。知字,大体上是在是非的层面上谈论,人有人的是非,事有事的是非,而人与事的是非,心里直观分辨的,就是智。

另一位学者,胡云峰,依据朱子注解"致知"的知字作为"智"的解读,他说智是:"心之神明,所以妙众理、宰万物",以此解释这个智字,这是大错特错了的。"致知"的"知"字,必然要在用的层面时才能提出,必然要在才能的层面才能提出;而"仁义礼智"的智字,则是性体。但是,"妙众理,宰万物",在性体上应该归于义、礼。朱子注释"义"时说:"心之制,事之宜",正是发挥"宰万物"的功能作用,朱子注释"礼"时说:"天理之节文",正是发挥"妙众理"的功能作用。

另一位沈姓学者对"智"的阐述,特别精当,他将其状态描述为"涵"、"具",就是直指性体,他说:"天理动静之机"。应该如何理解天理的动与静呢?静时只有是而没有非;一动,是非开始出现了!如此看时,我们就知道,"动静之机"就是"是非之鉴",正因为它有是无非,所以非者才可能存在。如果原本就有非,是非就没有折衷的余地了。

非,不能与是对应,不能把它简单地理解成"是"的反义词;非,就是"非是",就是极其单纯的毫无杂质的否定是的一个存在,仅此而已,比如说,人原本就是没有病的,正因为人原本就是没有病的,所以才能知道病了或者痊愈了,如果人本来就该有病的话,那么,病就是人的本来面目,就不能再有病这个名词了。

体用是哲学重要概念,形而上与形而下是哲学不可或缺的范围,对这些概念与逻辑关系的慎思明辨,有助于从整体上把握整个思想体系,避免简单化的且必然也是碎片化的思维局限。

而掌握体系的方法,不在于为体系定义,而在于研讨它的过程中不断闪现的疑问和思辨过程。因为我们不是神,所以不能站在体系之外定义体系。事实是,我们身处体系之中,我们本身就是体系的构成要素,我们在行动中把握它,成为它,在更高的层面和更高的意义上成就它。所以,王夫之先生的论题与辩析如此珍贵,道理在此。创造历史的,正是行动起来,书写的思想家。

这些思想家永远是人群中的少数,但,"社会进步是少数人引领,多数人推动的"。

明天继续。

【学习参考书目】

《四书章句集注》朱熹著

《张居正讲解<大学>》张居正著

《资治通鉴直解》张居正著

《读四书大全说》王夫之著

《张汝伦老师诸书》张汝伦著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今天,我毕业了。 四年前,带着懵懂,带着憧憬,我走进这所自己千挑万选的学校。我以为,自己可以终于可以谈...
    怎么才能遇见你阅读 171评论 0 0
  • 群体的心理状态:虚幻的因素对他们的影响几乎像现实一样大。他们有着对两者不加区分的明显倾向。有时因为形象的暗示而产生...
    鹿角之上的猫阅读 365评论 0 0
  • 儿时的我对奶奶说:“奶奶,等我长大了,一定给你买很多很多好吃的!” 小学时学习一直很好,爷爷当兵时读过书,盼望...
    杉木海阅读 231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