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20世纪70年代,在WalterMischel的策划组织下,美国斯坦福大学附属幼儿园基地内进行了著名的“延迟满足”实验。实验人员给每个4岁的孩子一颗好吃的软糖,并告诉孩子可以吃糖。但是如果马上吃掉的话,那么只能吃一颗软糖;如果等20分钟后再吃的话,就能吃到两颗。然后,实验人员离开,留下孩子和极具诱惑的软糖。实验人员通过单面镜对实验室中的幼儿进行观察,发现:有些孩子只等了一会儿就不耐烦了,迫不及待地吃掉了软糖,是“不等者”;有些孩子却很有耐心,还想出各种办法拖延时间,比如闭上眼睛不看糖、或头枕双臂、或自言自语、或唱歌、讲故事……成功地转移了自己的注意力,顺利等待了20分钟后再吃软糖,是“延迟者”。
~~~~~~~~~~~~~~~~~~~~~~~~~~~~~~~~~~~~~~~~~~~~~~~~~~~~~~~~~~~~~~~~~~~~
我的实验
对象: 森宝(3岁 男)
时间:2017年 10月9/10日
道具: 徐福记 小果冻 4个
9日 试验现场:
20点整,宝宝夜宵时间,估计也饿了。爸爸开始为实验做铺垫。
“宝贝今天在幼儿园好乖,跟妈妈要个奖励好不好?”
“好,好~果冻,我要吃果冻” (昨天带她去超市买的,还记得呢)
“你想吃一个还是吃两个?”
“吃两个”
该我上场了。拿着两个果冻在手里晃。小家伙等不及两眼发光,就要扑上来。被爸爸拉住:听妈妈话,完成任务才能得到奖励。
“好,听妈妈说话。看一共有两个果冻,给爸爸分一个,你吃一个,一人一个好不好?”
“不好,我要自己吃两个。” 饼干可以分享,果冻和巧克力不行。
“好。要吃两个也可以,你来帮忙妈妈搭积木,搭一个幼儿园,搭好了妈妈给你吃两个。”
“不好,我要先吃。吃完了才有力气搭,快给我拿来” 爸爸已经开始笑场了。
“先吃 就只能吃一个,给爸爸分一个。”
“我要先吃,吃两个。爸爸,你帮忙搭幼儿园好不好?”
再磨下去也不会改变什么,执行plan B,让爸爸拿走一个果冻。小家伙预料之中的各种生气,阻止,然后从我手上抢走了另一个(按游戏规则我也应该给他)。
马上就要塞进嘴里。我赶紧提醒: 你吃,你爸爸就要吃那一个,你搭积木,给爸爸打个幼儿园,爸爸就把他的果冻给你啊。
“我要先吃。爸爸,你甭吃哦。你等下,我给你搭幼儿园哦。”
几乎是秒吞。 然后跑去搭积木。
期间无数次的抬头叮嘱他爸爸:你甭吃哦,我给你搭幼儿园,我搭的幼儿园太好了!
爸爸是个软心肠,看他娃这般模样,差点就把果冻双手奉上~ 还是妈妈关键时刻瞪他一眼,在他儿子渴望与愤怒的目光注视下把果冻塞进自己嘴里,一边吃一边安慰他哇哇哭的儿子。
第一天晚上的延迟试验,全局覆没。
10日 晚,同样的时间
重复实验是爸爸要求的,他的理由是孩子年龄较小,平时老人又宠爱,他心里分不清“等一下吃两个”和“现在吃一个” 有什么差别,还以为只是大人们平时惯用的逗娃伎俩,所以还是再给个机会,保证试验公平。
好吧!省略前奏,直奔主题。由妈妈来提问。
“昨天吃了几个果冻?”
“吃了一个,爸爸把另一个吃了” 满脸委屈,还不忘瞪她爸一眼。
“今天给不给他吃?”
“不给。”
“好,现在听妈妈说。不想给爸爸吃,那宝宝就要完成任务,这才公平。你帮爸爸建一个幼儿园好不好?”
“”我想吃果冻。我昨天都搭幼儿园了”
今天还要搭一个比昨天大的。两个果冻,由妈妈来保管,就放在宝宝的小卡车上。宝宝先去搭积木,吃两个果冻,好不好。
“我要先吃。”
“好,不先搭积木,我给爸爸一个呀!” 说着就要递给爸爸。
这下把他惹急眼了,不给不给 叫着把我手拉回来。
“来,妈妈给你把两个果冻放在兜兜里,一起搭幼儿园,搭好了,森森在幼儿园里吃果冻好不好?”
“好,我搭幼儿园。你甭抢我的果冻~” 还不忘怼他爸一下。
结果......巴拉巴拉,跌跌撞撞总算“圆满”结束。
总结:
总感觉这样年纪的孩子,本能的选择大于意志力的控制。他们分不清玩笑和认真,也分不清真真假假。大人们习惯于掏出零食,分发到孩子手中,有时会趁机教他们把纸屑丢到纸篓里,有时提醒他们学会分享,或者节制,留一点明天再吃。
但即便自己身为老师,也从没有刻意构建 任务和奖励的 机制,导致孩子没有第一时间在搭建积木的行为和获得果冻的奖励之间 建立联系,第一次实验失败。
WalterMischel 小组试验结论:
研究人员进行了跟踪观察,发现那些以坚韧的毅力获得两颗软糖的孩子,长到上中学时表现出较强的适应性、自信心和独立自主精神;而那些经不住软糖诱惑的孩子则往往屈服于压力而逃避挑战。在后来几十年的跟踪观察中,也证明那些有耐心等待吃两块糖果的孩子,事业上更容易获得成功。实验证明:自我控制能力是个体在没有外界监督的情况下,适当地控制、调节自己的行为,抑制冲动,抵制诱惑,延迟满足,坚持不懈地保证目标实现的一种综合能力。
而本次试验也给我两个育儿方面的启发:
1. 刻意引导孩子控制自己的情感,告诉他分享和获得一样快乐,生气之前先跟妈妈说说悄悄话,再喜欢的玩具也不能抢别人的,哭解决不了问题,不能憋尿,不能打人,不能说话不算数。
2. 学会从前一次的失败中吸取经验和教训。帮孩子回忆和总结前一次经历,引导他看到问题的本质,说出正确的解决方法。
3. 用大人的思维走进儿童的世界。别再当他什么都不懂,或对他连哄带骗,食言,迟到,拖延,你说的你做的他可能不完全理解,但都亲眼目睹,铭记于心。
4. 让生活充满仪式感,郑重的交谈,表扬,甚至批评。只要氛围是轻松的,宝宝很乐意参与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