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春节
小孩子是最盼望过年的,进入腊月我们就会在倒计时中等待春节的到来。
腊月初八是春节的前奏,母亲前一天晚上将红豆、黄米泡入水中,第二天天黑洞洞的,母亲就起床开始做腊八粥。俗话说“明年黑腊八”,所以吃腊八粥就讲究个黑,太阳还在地平线下打盹时,母亲就将我们几个叫醒。我们围坐在四角炕桌边,等待母亲为我们端上那粘粘的、热气腾腾的腊八粥。我们将白糖撒在粥上,津津有味地品尝着,当太阳露出她那红红的面颊时,我们的碗已经空空如也,母亲这时就会满心喜悦地说道:“明年一定是个丰收年”。
过了腊八,整个村子便弥漫在浓浓的年味儿中,人们也开始忙碌起来,为这一盛大的节日准备着必备的食材。在母亲的计划下,我家每天完成一项任务,每一项都是亲力亲为、全家总动员。
馒头要蒸一大瓮,每个馒头上盖一个小红点,预示一年红红火火。过上几天,瓮里的馒头就会冻上冰渣,玩累的我们伸手取一个大馒头,牙齿在馒头上刮几下,馒头渣就滑入口中,沙沙的、冰冰的,入口即化。
年糕一小瓮,年糕里夹着红豆沙,甜甜的。年后的每个早晨,母亲做一锅粉汤或煮几碗豆面,再热一盘油糕,那浓郁的香味扑鼻而来,我们争着抢着吃,感觉总也吃不够。
粉条是必须的。和好的粉面放到河捞床里,使劲挤压,那又细又长的粉条便下到锅里,煮上三五分钟,白白胖胖的像皮筋一样的粉条出锅了,拌点醋,吸溜着刚出锅的粉条,那种感觉只能用一个字来形容——爽!
做豆腐的工序较为复杂,首先将黄豆泡醒,然后再到邻村的磨坊加工成豆浆。来到磨坊,那里已经聚集了许多的大人和小孩,大大小小的水桶已经排成了一条长龙,如果遇到人多的时候一等就是一天。豆浆拉回家,父亲将一个澄(deng)渣的特殊工具悬挂在房梁上,下面支一口大锅。混合着豆渣的豆浆一瓢一瓢地被舀入工具中,在一摇一晃中,乳白色的豆浆从工具下方倾泻而下,直入锅中。点火,煮浆,当浆水沸腾起来,再将已经备好的酸酸的浆水倒入锅中。父亲总是一边倒一边搅拌,直到豆浆凝结成蛋末状,就用笊篱将豆腐块捞到大箩筐里,上面压一块大石头将多余的水分挤掉。大约半小时的时间,揭掉大石头,随手掰一块豆腐放入口中,嫩嫩的、滑滑的。“这豆腐真好吃!”品尝的人总是赞不绝口。
攥菜蛋一天,萝卜蛋一天,炸油渣渣、捏麻花一天……
到了腊月二十三,要祭灶,扫房子。全家人早早起床,将所有的被褥、零碎都抱到外边的小车上。母亲把一些白泥放到锅里煮熟,父亲和弟弟齐上阵,大笤帚从上而下乱飞,扫尽了过去一年的所有晦气,白泥刷沾着泥浆划过每一面墙壁,迎来了新的一年的所有福气。烧几炉火,墙壁慢慢变干,我们将墙壁、玻璃和所有的物件擦洗干净,再将搬出去的物件一一搬回。傍晚上灯时分,再将母亲买回的年画粘贴上墙,这一天的忙碌才算结束。
过了二十三,就是洗被套、洗衣服、扫庭院、炒瓜子,做一些零而八碎的事。
三十一大早,红红的对联贴起来,红红的灯笼挂起来,在鞭炮声中迎接春节的到来。
我们的春节留给我的不仅仅是期盼,更多的是忙碌,也许这才是真正的年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