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寻羊冒险记》
作者: [日] 村上春树
译者:林少华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7.07
这个寒假似乎已经迷上村上春树的书了,继《挪威的森林》、《且听风吟》,之后又一口气读完了青春三部曲的最后一部《寻羊冒险记》。所谓青春三部曲,即以“我”、“鼠”、“杰”为角色的三部小说,处女作《且听风吟》、《1973年的弹子球》、《寻羊冒险记》。林少华先生在序言中,对于村上青春三部曲的行文风格、书中的隐喻、写作时的情况都作了介绍,所以使得在读这本书的时候,不至于一头雾水。在豆瓣和知乎上看到很多大V对于村上行文风格的评价,在超现实主义小说里描写现实。小说中的“我”是无聊的,或许是黑西服所说的“追求无聊的”,不断的吸烟,喝着各种酒,和女孩“性交”,听唱片.....香烟、酒、唱片有着具体的名字、品牌,但是小说中出场的人物却几乎没有名字,“鼠”只是绰号,“杰”也不是中国籍酒吧老板的本名,而我身边的女孩,也只有“带走一切东西从公寓消失的妻子”,“和谁都睡的女孩”,“耳朵很好看的兼三职的女孩”。具象化的场景描述和抽象化的人,以及隐喻的“羊”,使得这本书读起来既轻松、明快,又有普鲁斯特式的意识流风格。如果说处女作《且听风吟》奠定了村上干净、洗练的文风,那么《寻羊冒险记》则是在故事性上特意加大火候,使得故事读起来颇有推理小说的风格。但是具象化的描述和故事性,只是小说漂亮的封皮而已,每一个具象化的动作、事物,对于孤独的“我”而言,只是确认自己活着而已。故事的主线,象征日本社会黑暗面的“先生“在寄宿在体内的羊走了之后,”黑西服的秘书”胁迫我在一个月去找“星斑羊”,然后通过“羊博士”在找到“鼠”。“羊”的形象在小说中已经给了一些暗示,但是不甚明了,在序中,林少华先生也列举了村上研究者们对于“羊”形象的解读。小说中提到“羊”本是日本政府从明治时期从美国引进的动物,为日本军国主义分子侵略东亚时提供羊毛等物资。所以“羊”是代表着日本现代化中全盘西化,“托亚入欧”思潮,以及狂热的“东方政策”’,象征着丛林时代的茹毛饮血的“恶”。羊会不断的寄宿在日本人的体内,从为满洲开拓服务的“羊博士”,到战后逃脱罪责的“甲级战犯”并构建庞大黑社会体系掌控广告、媒体的“先生”,最后则试图寄宿在和我品行相似的“鼠”的身上。但是村上的小说里,到底不存在彻头彻尾的绝望,我和鼠合作引爆了炸弹,炸死了不择手段前来寻羊的“黑西服的秘书”,终结了“恶”。
村上一点都不沉闷。你可以轻松地读完全书。他像爱勒.里奎因一样轻松有趣——是为我们这个高度商业化、低胆固醇时代提供的一种清新的低卡路里式的普鲁斯特趣味。
——杰.鲁宾在《倾听村上春树—村上春树的艺术世界》有象征性的梦,有这样的梦所象征的现实。或者说有象征性的现实。有这样的现实所象征的梦。
“我喜欢我的懦弱。痛苦和难堪也喜欢。喜欢夏天的光照、风的气息、蝉的鸣叫,喜欢这些,喜欢得不得了。还有和你喝的啤酒……"鼠咽下话语,"说不清啊!"
构成日本近代的本质的愚劣性,就在于我们同亚洲其他民族的交流中没学到任何东西。羊的问题也是同样。日本绵阳养殖的失败,就是从简单地从羊毛羊肉自产自足这个观点出发所造成的。缺乏日常生活层面的思想认识,只知道高效盗取脱离时间的结论。一切皆然。也就是说,脚没站在地上。站败也是理所当然的。
另外,在读到本书一句话的时候,突然想起了多年前拍的一幅展览上的油画,想想也是挺奇怪的,这当然与这本书没有什么关系,只是读书时候的一点小插曲。
我久久的看着她的脸,看着她两只耳朵。午后柔和的阳光悄然包笼她的身体,俨然如一幅古老的静物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