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情自足(汤显祖)

——汤显祖:狂士风骨自天成


江西临川的汤氏家族,自曾祖起便以“四万卷藏书”闻名,青砖黛瓦间浸润着儒风墨韵。

神童早慧,傲骨天成 

汤显祖五岁能言“形而上者谓之道”,十四岁成县诸生,少年才名如春雷惊蛰,震动了江南文坛。祖父汤懋昭“词坛名将”的风骨,父亲汤尚贤“为文高古”的端方,皆化作他骨血中的清刚之气。十三岁拜师东乡徐良傅,这位因直言下狱的耿介之士,以“宁折不屈”的脊梁为少年汤显祖立下人生圭臬:“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万历五年,张居正欲借汤显祖之才为子嗣科举铺路,遣人邀约。彼时二十七岁的汤显祖,以一句“吾不敢从,处女子失身也”断然回绝,凛然风骨如寒梅凌霜。此后十年间,他四度落第,却在《别荆州张孝廉》中写下“贱子今龄二十八,把剑似君君不察”的孤傲,宁作“遗世独立之剑”,不染权贵尘埃。 

宦海浮沉,仁心灼灼 

1583年,张居正病逝,汤显祖终以三甲末名登进士第,却因不屑逢迎,自请南京太常寺博士闲职。在六朝金粉之地,他校《册府元龟》、修《宋史》,更将早年未竟的《紫箫记》改作《紫钗记》,借霍小玉之口倾吐“情至则金石为开”的呐喊。 

1591年,他冒死上《论辅臣科臣疏》,直斥首辅申时行“柔而有欲,以群私人靡然坏之”,如投石击破朝堂死水,却因此贬谪雷州徐闻。在这“轻生好斗”的瘴疠之地,他筑贵生书院,以“天下之生皆当贵重”教化边民,竟使五十载间举人辈出。南海潮声中,他写下“忧时亦有江南梦,讲学如传海上灯”的苍茫,将儒者济世之心化作南溟星火。 

转任遂昌知县时,他更燃起“三把火”:劝农桑以丰仓廪,灭虎患而安民心,兴书院以启民智。元宵夜纵囚观灯,除夕遣囚归家,以“情”化法,竟无一人逃逸。百姓作歌赞曰:“山也清,水也清,人在山阴道上行,春云处处生;官也清,吏也清,村民无事到公庭,农歌三两声”(《牡丹亭》戏文)。这位“仙令”以诗心治县,将荒僻小城化作“有情之天下”,却终因拒征矿税、触怒权贵,挂印归隐,唯留江边吏民泣别:“富贵年华逝不还,吏民何用泣江关?”(《戊戌上巳扬州钞关别遂昌吏民》) 

玉茗堂中,至情惊梦 

辞官归临川,汤显祖筑玉茗堂,取白茶花“素心不染”之意。自此,“自踏新词教歌舞,自掐檀痕教小伶”,将半生宦海沉浮、情天恨海皆倾注于笔端。 

《牡丹亭》一曲,写尽生死至情。

杜丽娘“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的绝唱,实乃汤显祖对亡妻吴玉瑛的泣血追思。当年妻子病逝,他于南京冷月下独吟:“枫叶沾秋影,凉蝉隐夕晖”,而今借柳梦梅掘坟还魂之笔,让情愫穿越幽冥,直抵永恒。剧中《惊梦》一折,“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八字,道尽韶华易逝的惊心,更暗含对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叛逆。沈德符叹其“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更有少女读后“忿惋而死”,伶人演至动情处竟殒身舞台,足见“情之至”可撼天地。 

《邯郸记》写卢生黄粱一梦,讽官场污浊;《南柯记》借蚁国兴衰,喻世事虚妄;《紫钗记》改旧作悲局为团圆,寄望“有情人不为门户所囚”。四梦皆以佛道空观为幕,却以儒家济世为骨,恰如他自题:“传奇多梦语,中有至人泪”。 

曲中哲思,戏外风骨 

汤显祖的戏曲理论,亦如他的剧作般惊世骇俗。他痛斥沈璟“按字模声”的格律桎梏,主张“凡文以意、趣、神、色为主”,若强合宫商,则如“窒滞迸拽之苦,不能成句”(《答吕姜山》)。在《宜黄县戏神清源师庙记》中,他更倡演员“体验角色,以情动人”,四百年前已开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之先声。临川城上千艺伶尊其为“戏神”,他亲执檀板教唱,将海盐腔化作赣抚清音,至今绕梁。 

暮年的他,荷锄南亩,耕读传家。弟子见其“落日寒园自荷锄”,惊问何故,他笑答:“陶家只合栽杨柳,玉树芝兰自不多”(《平昌赍发弟子数人从师吴越》),以田园诗酒守最后清节。临终作《诀世语七首》,嘱子孙丧仪从简,唯留清风两袖、明月一轮。 

汤显祖一生,恰似玉茗花:根植儒家沃土,枝展佛道清虚,而绽放的却是至情至性的血色花瓣。他未能成为王安石般的改革巨擘,却以笔为剑,在晚明腐朽的穹顶劈开一道光,让“情”的觉醒照见人性的深渊与高岗。

今日重读《牡丹亭》,犹见那个拒绝攀附张居正的青年,那个除夕纵囚的县令,那个玉茗堂中挥泪写“赏春香还是旧罗裙”的狂士,跨越四百年风雨,仍在说:“请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 

(文中诗词典故出处详见各段尾注,引《红泉逸草》《雍藻》等诗集虽多散佚,幸有残篇存于方志文集,可窥其诗心一斑。)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