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早起来,盯着朋友圈,一路刷下去,认识了一个叫罗一笑的小朋友,她患了白血病。还知道一个叫“罗尔”的公众号,公众号的主体应该是罗一笑小朋友的爸爸。更看到了圈里朋友的爱心,还看到了一些大佬对这件事情的不满。
文章是罗尔为女孩筹集医疗费用的。为父救女儿,本是再平常不过的一件事。但随后就不断有人爆出这是一则事件营销,还有甚者和宗教信仰挂了勾。有些言辞犀利,说的很可怕。
虽然很早就看到了这篇文章,也知道自己的转发会为这个叫罗一笑的小朋友募集一元的善款。但自己还是没去转发。最近时不时就会在朋友圈看到,身边朋友或者身边朋友的朋友,因患某种疾病而在募集医药费用,也看到很多这样的事情,最后都变成了一个个事件营销。然而这次我就选择了沉默,既没有转发也没有捐款。在此之前,我并不知道罗尔是哪位。
一般来讲,我自己对这类事情是不是营销事件是不参与讨论的,因为无论最终的结果怎么样,都会让一部分人寒心。所以更多的时候不愿意去深究这件事情的背后到底是什么。如果背后如自己所愿,肯定会不顺另外一批人的意,不如自己所愿又何必与自己徒增烦恼呢?
那个小女孩确实患了病,爱心奉献出去就可以了。那些转发的知道这一点就行了,没有必要知道这可能是一起营销事件之后,把自己的转发再删掉,并不会有人因为你转发了,在背后说你辨不清是非,骂你智障。本来就是做公益,又何必要求有回报?做公益也要求回报,那和商业有什么区分呢?
理智的观望和感性的转发都没有什么错,刚好看到了、那一瞬间缘份到了,就没必要再去在乎事情的发展了。
我是属于观望的,但不是理智观望,只是无感。因为最初看到这篇文章,我没有认真读下去,在朋友圈看到一条条评论和一个个对此件事的批评之后又反过来读的。然后又看到一学新闻的朋友在朋友圈里发了一条说说“爱心不是活在你的朋友圈”。想着她都参与评论进来了,又仔细读了关于罗尔的一些文章,对故事有个大概的梗概。然后转了一篇“中国人为什么爱吃瓜”这篇文章给她看,几分钟后她回了句“你是理想文艺派”。
我并不是理想派,只是在自己能够有选择的时候,先去选自己喜欢的。我接着对她说,这件事情我们都不是主角,无法断定她的始终。或许过两天,就另外有一篇为罗尔解释的。一些拿不准的事情,两天后再回过来就会清清楚楚。但她说:总是需要一些发声的人。
那瞬间忽然感觉哪里做错了,无论事情是好是坏,都确实需要一个声音出来。但罗尔事件如果知道他只是一个营销事件,只是借着广大人民的同情心来做宣传,但小女孩罗一笑确实生病了,这时我们是要辟谣还是保持沉默还是继续为小女孩转发募集一元钱?
每个角色都需要有人来扮演,我选择了内心清楚然后保持沉默,因为我无法去真正评断这件事情的好坏,但我知道他肯定是有原因的。
初中的时候,老师让评价秦始皇焚书坑儒,当时的想法就是,没在那个年代,没在那个职位,怎么评价都是不对的。
但不回答,又觉得哪里做错了,是么?这个社会怎么了?还是我们自己怎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