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邀与三五知已去了家茶坊喝茶。对这家茶坊慕名已久,缘由于不仅茶好,更在于茶艺的精致,造访过的茶友们赞许不已。茶坊坐落在闹中取静的地方,室内装修很雅致,也很清新,茶坊的名字很典雅,古朴却不乏新意,一个"觉″字和一个"斋″字尤有其意,"觉”字诠释了人生从成熟趋于觉醒、觉悟的内涵,颇有几分先知先觉的感觉;而"斋″字的本身似乎就隐约地渗透着文化的气息和韵味,似乎飘散着茶的清香,也衬托出文化的底蕴。
我一眼顿生好感和青睐,因为自己喜欢喝茶,虽然没有多少的茶经和茶文化在胸,但喜欢喝茶却是实实在在的!
茶坊的主人是位貌似刚刚跨入中年行列的知性女性,端正素雅,温文尔雅,说话不急不慢,有头有绪,更为重要的是她还有才有艺,一番事业做的顺风顺水、有声有色,颇为功成有就。在她开办的文化中心里,茶、茶艺和茶文化就是中心主打的一项经营内容,茶经传授、茶艺展示和品茗交流都是内在之方面。
围桌而坐,喝的自然是好茶,我等更是有幸目睹了主人的精湛茶艺,故而理解了为何学茶的人、喝茶的人络绎不绝的缘由。在她举手投足、提壶换盏之间,我等茶友尽情感受到了茶文化的魅力无限。在品啜之中,自然而然的谈天说地、东西南北,但是说的再多、聊的再远都没有背离茶的味道,真所谓万变不离其中。
茶坊的主人不仅喜欢喝茶,更深谙茶道之精深奥妙,神农尝百草用茶解毒的故事,使好茶者明白了茶道之艰辛,一个"荼″字就解读了茶的演变历程,茶博士的神韵尽显眼前,名实相当。茶主人娓娓道来,既让我等神情气爽,更让茶友们读懂其中、心领神会。
中国的茶文化博大精深,除了有悠久的文化传承外,"君子之交淡如水""清茶一杯敬挚友″,尤其是清乾隆御制的"三清茶″更寓深意。据说,乾隆八年专门规定,每年正月初二至初十之间择吉日在重华宫举行茶宴,宴请文武百官饮茶品茗,联楹赋诗。在宴会上,乾隆圣制巜三清茶》诗,并赏赐近臣宫廷御制的"三清茶″,而这"三清茶″就是以贡茶为主料,佐以清高幽香的梅花、清醇莹润的松子、清雅芳香的佛手而合成,以此为名蕴含着告诫王公大臣们要留清雅、清明、清廉在人间,用意不可为不深!
茶是好喝的,喝一口好茶就好像是遇见了一个让你砰然心动的人,苦涩是没有办法触动人心的。茶应该是清澈的,是入口之后直λ丹田的,记得有这么一句话,好茶干净,好人单纯,人性和茶性是相通的。
"茶中乾坤大″,茶坊的主人说,"从一套茶具中似乎就能悟出几许的人生道理。茶碗盖就像一片天,茶托盘就像一方地,而中间的那只茶杯酷似顶天立地的一个人″,我们品茗遐想,的确如此。
好茶的味道,是懂茶的人,用心泡出来的;好茶的味道,是精于喝茶的人,用德品出来的。这是我几十年好茶、喝茶和爱茶悟彻到的一个道理。茶主人认同无异,茶品犹如人品,飘浮着的显见轻慢,而沉淀着的足见成稳。
关于好茶的味道,记得鲁迅先生曾经有过一句精妙的论断: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不过要享这种清福。首先就必须练功夫,其次是练出来的感觉。
唐代茶圣陆羽认为,一个懂的喝茶的人,一定是精行俭德之人。
茶,其实是人与人相识、相熟、相交的一种介物。有人说,人一生会遇到约2920万人,两个人相识的概率只有千万分之五,相知的概率只有千亿分之三,这么微乎其微的几率,却每天都在我们的生活中上演,唧有什么的偶然,世间所有的相遇皆有因由。而茶,或许就是其中的缘由。 茶主人再次予以了认同,表达了自已因茶结缘、得人相助的那一份感恩。
在边喝边聊中,我知道了好茶的味道其实是一种苦,是品出来的苦;知道了好茶的味道是一种甘,是喝出来的甘。这个苦,苦中有香,是情感品出来的一种苦香;这个甘,苦中带甘,是用心喝出来的一种苦甘。此时,我内心深处理解了林语堂先生那句"只要有只茶壶,中国人到哪儿都是快乐的″话的意思了。
人一走,茶就凉,是自然规律;人没走,茶就凉,是世态炎凉。一杯茶,佛门看到的是禅,道家看到的是气,儒家看到的是礼, 商家看到的是利。而茶说,我就是一杯茶,给你的只是你的想象,你想什么,什么就是你。心即茶,茶即心,或许就是懂茶人的高端境界了吧!
人生如茶,茶所带来的喉部回甘的喉韵,是最容易博得品茗者的喜爱欢迎的。甘之为感觉,甜在口吻,品味比较含蓄、深入,可以把握,可以逗留,可以回顾;不像表现为气味的香,那么飘逸、多变、稍纵即逝,让人紧张中还要怅惘着。这种发挥性的物质,常让脆弱的人受到生命无常的暗示。甘偏偏又和苦味相伴,苦尽甘来,分外惊动。
从外在的形式来看,喝茶,喝的是日月沫浴之下,山泉滋养之中,一年四季流动的自然之气。然而,如果再想深一步,其实,喝茶就是让我们跟随这种草木之性,真正将自己还原到自然之中,成为一个有真情实感、有血有肉和初心铭记的人!
茶聚的时光总是不嫌长的,二三个小时不经意间已过去。茶聚加深了彼此的了解,更让茶友们认知了茶道中的精髓。那位茶坊的主人其实就是区茶文化学会的创始人,她不仅钻研茶艺,而且还心存大志,更有责任担当。作为区政协委员的她觉得,茶文化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的一件瑰宝,巩固传统不仅需要传承,更重要的是要走出去长见识,甚至要用国际化的视野去阅读中国的茶文化,以茶为媒、以茶为介,用创意文化的灵感去融入美育奉贤的建设,不失为她这家文化中心的发展之策、前景之路。
俗话说,酒香不怕巷子深。那么,茶香还怕不知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