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期间和家中亲朋聚餐,免不了谈一谈孩子的情况。表哥们的孩子一个已经小学一年级,一个大班,他们谈话的焦点更多地聚集在小学阶段的学习上。我的孩子还在中班,而我和先生可能属于异常宽心的那一群家长,在家既没怎么教孩子各类知识,也没给他报班,而且我们也丝毫不在意2018年的9月份也会轮到我们的孩子进入小学的那一刻。然而在餐桌上,我依然感觉到了那种紧迫焦虑的气氛,大家的话题一直围绕着小学知识的学习,使用何种高端的电子设备进行辅助学习,如何完成老师布置的一些“奇葩”作业,下载哪类APP帮助孩子预复习......似乎“学习”二字自小学开始竟然有了不一样的内涵和外延,有着一种令人自然而然紧张的力量。
后来又有一天,我无意间浏览到一个家长论坛,上面弥漫着硝烟和孩子们的血泪史,各位经历了幼升小的家长,有的写了洋洋洒洒几千字的文章,分享自己的孩子如何从幼儿园中班开始学习英语、奥数、钢琴、舞蹈、围棋、思维训练.....如何一路拼杀最终却遇到不合理的录取制度而名落孙山,于是家长除了痛斥制度外,不忘说一句“孩子快乐最重要”聊以自慰,但在结尾却又发下斗志昂扬的誓言:五年之后再战!
我突然有一种“我是一个假家长”的感觉。如果他们是家长应该成为的样子,那我和先生,一定是“假的”!
感觉到我们是“假的”其实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当我们的小家伙放了学在广场上奔来跑去玩滑板车的时候,他的很多同学已经扒拉了两口面包准备赶赴各类兴趣班;当我们的小家伙开始对描数字感兴趣的时候,他的很多同学已经会熟练地写自己那并不容易写的名字了;当我们的小家伙每天回家来摆弄积木、拼图、涂色的时候,他的很多同学英语已经学了好久了。
当我知道这一切的时候,我只好感叹,我们的孩子是“假的”了。我们生活在一个“假的”世界,在这里,孩子的发展速度恨不得比光跑得还快,而家长的自我成长速度却比蜗牛走得还慢;在这里,孩子们要学习超越他们认知能力很多的知识,而家长却不用学习,只需要做监工就可以,还可以在做监工的时候刷刷微信朋友圈打打游戏什么的;在这里,孩子的情绪是可以被否认的,而家长是可以随便有情绪的。
当我出差从曼彻斯特回来的路上,看见在机场候机的一群中国学生,每个人都懒散地摊在座位上,手里捧着一个手机,他们抬头看我的眼神,我感觉比我还老上几十岁,那种眼神里没有青春应该散发的朝气,而似是看透了一切。之后有一位中国老师喊他们起来排队,排在哪里,护照拿好......一句一句翻译机场工作人员的话。我不仅纳闷这群孩子是来干什么的,青少年专属旅行团么?还是父母出资上万的那种所谓的“越洋冬令营”?那冬令营的目的又是什么呢?如果全程都要翻译,还越什么洋,在中国玩玩该多省钱啊!所以,英语学习的目的又是什么?可能我所做的这种思考也是“假的”吧。
我觉得我一定是一个“假家长”,因为我从没让孩子看过电视和手机,除了唯一的几次:国庆大阅兵还有春晚。举国同庆的日子,孩子也一起庆祝;还有每天晚上都让 他8点就上床睡觉,我知道很多“真家长”都是让孩子奋战到半夜的;我不太在意他吃得有多饱,穿得有多暖,但是却从他还是个胎儿开始,就不停地喂他“吃书”,从不间断,5年乘以365天,每天喂好几本或者好几遍;我也不知道培训班和幼升小是啥,他每天放学就野在外面,或者去隔壁小学的操场上看哥哥们踢足球,自己在跑道上跑步;我没让他去学钢琴,自己却学钢琴,当他在一旁画画或者搭积木的时候,我在弹着曲子。
其实当我知道我是个“假家长”的时候,我根本不会焦虑和担忧,因为我意识到,出现在“真世界”里的那些个困扰“真家长”的难题,都不会在我这儿出现了,因为我的孩子不会有那些“真孩子”身上的问题,比如抑郁啊、焦虑啊、注意力分散啊、厌学啊、自杀呀都不会有;他也不会小小年纪老气横秋,长大了却是巨婴,因为那些都是“真世界”的产物,而我们生活在另一个世界里。
在这里我只知道,他就是他,注定就是一朵不一样的小烟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