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读书,其实最怀念的莫过于大学的时光,那几年,面对枯燥的军事训练和难以理解费脑的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微积分和一堆扎心的符号,唯有读书给我带来愉悦,那时最多的时光就是用在了图书馆,一般一周完成个2-3本书,几年下来,据不完全统计,也看了个300多本课外读物,历史、传记、人文、成功学、军事、情感等各个方面,给我的感觉就是大学那个图书馆的存书量太少了,二层楼随便走走,翻翻就到头了,那时读书最喜欢的是做一些读书笔记,记笔记最喜欢的就是记一些故事,乃至到后面最喜欢给人分享的也是一些故事,到后面做行政,带队伍,大会小会都喜欢讲故事,摆事实,给人以新鲜感。
搬了几次家了,丢了很多身外之物,但唯有那几本读书笔记本一直带着,虽然说现在已经是束之高阁,布满灰尘,但从未想过要舍弃过。工作之后,吃了很长一段时间的老本,几年都看不完一本书,但近几年还是追本溯源,回到正常读书的轨道上来,也做过一些笔记,但都是零零散散的。
今天,有一本书突然很打动我,想想也很难的,让你很心动,对他的故事和观点很认同,有那种很想读下去的冲动,这种感觉真的不常有,很难得。它就是美国作家柯维写的《第3选择》,该书将“第3选择”进行了多领域的解读,无论是政治家、企业家、各级学校和医院组织的管理者、职场人士、所有步入婚姻的人以及青少年,都能从本书中获益。无论在职场、战场、会议室还是厨房,都同样适用。
柯维是美国学界的“思想巨匠”,入选“影响美国历史进程的25位人物”,被《时代周刊》评为“人类潜能的导师”,得到美国总统奥巴马的特别接见,是前总统克林顿倚重的顾问,《经济学人》杂志推举其为“最具前瞻性的管理思想家”。在美国乃至全世界,柯维的思想成就与卡内基、德鲁克、杰克·韦尔奇并肩比齐。他是世界备受推崇的领导工作权威,家庭问题专家,教师,企业组织顾问,在领导管理理论,家庭与人际关系,个人管理等领域久负盛名。《财富》杂志100强中的90%和500强中的75%的企业是他的受教者,AT&T、通用电子、全禄、可口可乐等大公司的高级主管都是他的学生,李开复等中国顶尖的企业家和管理者也深受其思想的启发。每年,来自全球的个人、家庭、企业、教育界及政府领导者的受教生更是高达百万人之多。柯维的著作在全球已售出 2000万册,被翻译成38种语言。《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一书,更被誉为二十世纪最有影响力的商业书籍之一。
的确,在我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几乎,我们每天都在作出选择,早上穿什么衣服,吃什么早餐,买什么菜,但有些选择往往是难以抉择的,难以妥协的,难以各退一步的,面对这些两难境界,那是不是有更好的解决办法呢?
面对任何问题,大家惯用的第1选择就是按照“我”的方式,第2选择就是按照“你”的方式来进行。冲突点往往就在于,到底是你的选项比较好,还是我的。因此,不论选择哪一方,都会有人觉得受伤或牺牲。史蒂芬·柯维指出,这时不妨考虑第3选择:超越你的或我的方式,设法找到更高明、更好的方法,让双方都能从冲突中找到一条出路,称之为“第3选择”(The 3rd Alternative)。
每件事都存于第3选择,每个人都有第3选择的能力;要解决棘手的问题,我们必须彻底改变思路,第3选择不是听你的或者听我的,而是寻找我们共同的方法。有个故事说,只有一个苹果,两个人分但是不能切开平分,也不能不均,那该如何选择呢,是两个人都舍弃不要嘛?还是其中一个人独得?这些都不是理想的答案,如果我们第一时间知道有第三选择的存在就很简单,我们可以把它卖了,买其他东西来平分;我们可以去做 一些公益、慈善活动,换其他礼品来平分;甚至有人想到,我们可以择一良地把苹果种下去让他长成苹果树,就可以分到更多的苹果。
我们的面前总是充满难解、看似无解的问题。于是我们失望、决定放弃,或勉强接受一些最终还是会让自己觉得很糟的妥协。但40 多年以来,柯维已经将本书中的基本原则教给过成千上万的人。如果你肯花心思真正理解这一原则,那么你的思维方式将被彻底颠覆。你会发现自己将以一种全新、高效的方式面对生命中最严峻的挑战。
首先,你可以将“第3选择”这一原则用于:
1.做出工作中的关键决策。2.处理工作中与老板或同事之间的严重冲突。3.帮助客户解决难题。4.解决婚姻中“不可调和的分歧”。5.应对财务困境。6.解决工作中令人不满意的地方。7. 处理可能对簿公堂的争端。8.处理与孩子学校之间的纠纷。9.处理与邻里或社区对某些问题的争议。10.解决家庭中的长期不和与交流问题。11.处理体重问题。12. 应对不愿“试水”的孩子。
其次,简单4步 实现完美的第3选择
4个简单的思维步骤。这里,先来澄清一个常识:无论你是习惯原始脑还是思考脑,所有的行动都是从认知出发,产生相应的行动,而导致最终的结果。今天,既然我们要改变原有结果,自然就要从认知入手了。
1、我看到自己。这是完成认知的第一步,需要我们能客观评价思维模式对自身行为的影响作用。也许你能说出你的职业,年龄,生活状态,但你能够明了自己的意识是如何支配行动的吗?而你做出的行动会导致什么结果吗?一旦你能“真正”地看到自己,那么你身上的压力,别人对你的期望,以及做事的真正动机就会一目了然了。而唯有不停的追问自己这几个问题,将自我审视训练成为一种习惯,我们的第一步才算胜利地完成了。
2、我看到你。第二步就是按照审视自己的模式将他人看清,不仅要看到对方的年龄、性别、职业,还要将对方作为一个特殊的个体所具备的特性、能力与天赋尽全力地了解清楚。而“彼此尊敬”是达成协同的首要前提。
3、我找到你。这一步要求我们勇于找到冲突点,而不是采取原始社会惯有的回避或自卫。第3选择要求双方具有深层次的安全感,而正是因为有了前面两步骤打下的基础,才能让我们成功地摒弃掉敌对和防御心理,真正地做到敞开心扉去了解彼此,接受这个世界。
4、我和你协同。终于到了达成一致的阶段,经过前面三个步骤不断地寻找磨合,我们发现了解决问题的“第3选择”,顺利地成为了换一种角度审视世界的“乐观人”。举一个最小的例子,当航班被宣布延误,你会做出什么样的反应呢?感叹不走运,然后不知所措地呆在机场?还是和自己说:“正好有时间在周围转转,在紧凑的日程中,多出来这么一段空闲时间,还真挺不错的。”而后者就是有效地与“航班延迟”达成了“协同”,实现了换一种角度看世界的目的,有没有很舒畅的感觉?
如果有一天你发现,自己对原来执着坚持的观点与争执已经不再感兴趣了,那么恭喜你,已经成功找到了观察世界的新视角了。而这种新的选择不是妥协,不是对抗,是将我们和世界的关系变成了合作,从此终止了你死我活的“战争场面”。如果你在生活中时常会感觉到自己被困在一处,无法跳出原有思维惯式的时候,那么不妨从今天起试下文章中的几个思维步骤,相信我,你真的可以就此展开一段美好的未来。
最后,简单4步 实现协同
一是倾听。倾听是建立第三选择的关键,我们要学会更好的倾听对方所要表达的意思。
二是目标。双方各自提出自己的要求与希望达成的目标,然后找到个对双方有益的解决方案。
三是创造。第三选择不是互相谦让,核心选择是创造力,创造力来自双方愿意一起创造。解决所有难题的关键思维,能不能发挥双方的创造性思维,让我们的结果更完美。
四是放弃。在双方无法协同对情况下,主动放弃也是种明智的选择。放弃并不是意味着自己的退让,而是自己希望双方无法共赢的情况下,避免出现遭受不必要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