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正都是在焦虑——读《在群中:数字媒体时代的大众心理学》有感 2/8

      读完这本书,觉得心中多了一些沉重与迷惘。

书籍封面

      沉重是因为一些语句如敲响的警钟,迷惘是认为作者部分语言是有些过激的,却因为不确定的犹豫和知识的匮乏不知道如何辩解。

      斗胆将书本划为三个层面,个人、社会与政治(但深知这是幼稚的,大部分文章所讲述的内容层次丰富)。

关键词与全书导图

一、 从个人层面,“忧虑”。

      电子产品导致手萎缩,书写这一动作的缺失也影响到思想的质量。碎片化的信息、被动的接收方式还有个体化可见的加剧,这确切地让我对自己未来文化内涵与素养的发展产生忧虑。

二、 社会层面,“一种声音”的分辨。

      在作者笔下,数字群体本身不具有群体性的灵魂,无法形成一种声音。例如网络暴力,缺乏一种声音,被认为是噪音。同时,作者认为“网络暴力就是一种带有所有破坏性特征的逆流”。所以这里的“一种声音”是内在同质的,甚至是有着同一种信仰的,异常团结的。

三、政治层面,犹豫也很珍贵。

      之所以提炼出“政治变成购物”,是因为,作者提到一种电视,带有投票功能。于是,这种装置的出现便会威胁在选举现场投票会衍生的犹豫与踌躇态度。作者得出“人们推选某人就如同购物般轻松。” 虽然,也许是个人对政治与钱包的敬畏,所以无论如何目前的“犹豫与踌躇”应该都不会消解。但放在有些选举制度的其他文化背景之下,上述的现象不是没有可能。

      至于,数字精神统治新时代这一观点,也许它实现的技术难度会慢慢缩小,毋庸置疑,这划分在国家管控之下,与国家制度分不开。

      所以,在担忧与沉溺中,个人的自处是永恒不变的话题。这是笔者的迷思,也是对成长的考验与挑战。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