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自认为是绝对界限的拥趸,没有界限的生活会让我很不安。这可能源于我上升水瓶?也许是南交摩羯?总之,我内心的界限绝比我表现出来的要强烈。我无法挤入人群中如鱼得水,即便那里有我很想要的,见到那人头攒动我可以立即放弃,要么冷眼愤恨、要么一走了之;我无法迅速的进入固有的环境模式,一颦一笑都会令我脸红尴尬;经常会有对我熟悉的人表达心中的好奇:你不是很开朗热情吗?我懒得解释,我是觉得这种事情是无法用语言解释清楚的,这时候我都会自嘲,自己是个内向的人,人群哄堂了知。是的,几十年我都觉得自己是个奇怪性格的人。
剖析自身界限,得从我妈说起。
我妈出生和成长都是有优越性的,这让她不自主的与人产生了界限。即便在我小时候,她在生活和工作中看似努力地调和这格格不入的界限,但其实她内心并没有,无论是跟我爸还是跟其他人。我耳濡目染,看着忽冷忽热的妈妈,自己也便模仿着。
初次与朋友接触,在人群中,学校那样的集体环境,我总是会招来非议,源于我的界限。现在细想也许是我忽冷忽热的界限让他们琢磨不透吧。不熟悉的人,我会避免眼神交流更别说说话了。熟悉的人我便亮出肚皮做玩耍、甚至讨好状,这样的状态从小学一直持续到大学工作,我自己没想明白,别人也很难走进我,真正的走进我。所以从小到大,朋友寥寥。
最要命的是,在团队中,无论是同学、同事在一起,只要是涉及工作、原则等事情我立马会把界限挑高一个频段,面部严肃、毫无表情、就事论事、公私分明,总之,可以用在铁面包公身上的词完全可以用在我的身上。这一点有可能跟当领导的妈妈和爷爷,尤其是爷爷有关。小时候一放假就在爷爷奶奶家,爷爷身为一厂之长是出了名的铁面,无论在单位还是在家都黑着脸,周围人见到他都是毕恭毕敬,我经常在爷爷身边模仿着。这也成为了我长大后社交的一个小障碍。就比如同事找我女儿录一点儿东西,我克制自己的情绪、脾气,小心的剪掉了录音当中与女儿的交流可还是被她问:听录音您好像很严肃,空气很紧张啊!哈,一工作我就变成了另一幅面孔和嘴脸。
我也无法接受特别热情的人。会把我吓跑。倒是一开始冷冷的、有距离感的人会让我有想进一步接触的欲望。我把这样的举动称为修养。
关于物品,我绝不会不经过其他允许碰触、使用;也很介怀他人碰触、使用我的,当然打了招呼我是完全ok的。我还是觉得这是修养。
写字,我得在完全属于自己的环境、空间里,听我专属的音乐;从小我就单独睡在自己的房间;一切的一切都在调校着我的界限。
我与人的界限模式基本上是:冷漠-链接-破冰-熟悉-打开自己-肆无忌惮(确认安全)-回归正常界限(君子之交)。只会因为时间等原因拉长或者缩短并不会减少任何环节。
我的界限到底是怎样的?我还不能一时理清楚,期待接下来的时日捋顺出个端倪。
2017-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