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产品?能够连续性满足用户需求并获取注意的东西。”
1.内容产业升级,做图书品牌里的高档品
2016年各行业都迎来了拐点,“产业升级”---“消费升级”时代来临了。各行各业好像是一架架正要坠落的飞机,正在全力以赴进行修复,以保证未来能够继续飞行,这就是产业升级。用户需要新的产品来满足他们日益增长的新需求,转型的企业正在摸索黎明前的黑暗,已经转型的企业大口鲸吞新需求带来的蛋糕,这都拜消费升级所赐。
2017年来临,今年将是产业和消费全面升级的大年份,不升级就坠落,不升级就进入黑暗。作为出版企业,创造的是内容产业,如何升级,如何满足用户无时无刻变化的需求,成为我们营销的新考验。
出版业自兴起之日起,一直是一个高端行业,朝阳产业,文化产业,在国外图书行业,不论是在大众市场还是在专业市场也一直是较为昂贵的。但在国内市场上,出版行业一直是个低产出行业,而且还在不断的打折促销,即使这样,也未见出版行业做大做强。究其原因,在于出版行业对自身的定位自始就有问题,出版行业被定位为廉价的产品,即使是专业类产品价格也相当低,产出低利润低,恶性循环,不能不说出版业走到今天到了一个必须升级改造的境地,产业升级迫在眉睫。
图书价格近年来一直稳中有升,从过去均价30左右,到现在均价40以上,然而不论书的品质如何提升,图书产品本身的定位还是模糊的,其他行业可以用互联网思维塑造高端煎饼,高端饮料,甚至高端猪肉,而凝聚人类智慧的出版产业却始终与高端无缘。
广告上有句话叫“不是所有牛奶都叫特xx”,那么也可以说“不是所有出版社都能挺过这轮升级”。2016年知识经济已经大面积变现,过去我们在图书中获取的认知流量慢慢转移到得到、知乎、喜马拉雅等一批知识经济运营商中,80后、90后,甚至00后对知识的获取方式改变了,从知识碎片化时代的冲击,到知识经济运营商的冲击,传统出版行业面对的不仅仅是传统电商平台的碾压,还有用户本身消费升级的需求压迫,那么出版产业到底是等死,还是马上行动,对我们的行业进行重新定位,对我们的产品进行重新审视。
传统出版市场的2016年只能用车祸现场来形容,图书排行榜的前十位还是那些老面孔,让人欣慰的是独立出版和精品出版广受市场认可,过去的小众出版逐渐变成大众装x范儿,用户的消费升级需求不断为独立出版贡献奶油和鸡蛋,而大路货和地摊儿货被用户唾弃遗忘。之前装死和等死的传统书店,纷纷开始变身,不再是咖啡简餐的老套路,开始玩互动,玩情景,玩环境,玩体验,总之用户的消费升级倒逼出书店的产业升级。
发现了吗,上游的用户消费升级了,下游的传统书店产业升级了,只有中间的出版行业还在循规蹈矩,没有要升级的任何想法。
所以,用这么大的铺垫来阐述第一个问题存在的迫切性,是为了让我们清楚出版行业在整个产业链中的真实情况,谁先升级谁就先吃蛋糕,最后升级的都挺不过去,就像王菲们一样,终将消亡。
出版业作为内容产业,从本质上与电影、音乐是相同的,或者可以叫做轻娱乐产业,用户看到产品不是苦大仇深,而是应当微微一笑,不论是获取知识还是纯粹装X,都应该满足用户各种各样的需求,即使是学术出版,也是满足学人们的需求。
那么问题来了,中国出版市场这么大,品种数以百万计,如何进行产业升级,如何脱颖而出,如何先去吃大蛋糕?别急,问题又回来了:你的产品定位在哪里?说直白点就是,你的产品能满足哪类用户的需求?
言归正传,对于学术出版社来说,我们应该满足谁的需求呢,首先是专业市场用户的需求,这是最为对口的,比如大专院校、图书馆、党校、社科院等等,满足各类专业学者学人在专业方向上对专业认知的需求;其次,是轻学术产品能满足大众市场用户的需求,比如心理学、教育学、艺术、文学、历史等学科,是大众类市场比较热门的类别,我们可以在这些学科中出版通俗化产品,用于满足大众市场用户的专业认知需求。
既然理论上我们在大众市场和专业市场通吃,那么我们的产品如何升级,才能最好地满足用户需求呢?这个就是产品定位了。我认为我们应该做出版行业中的高档品。何为高档品呢?顾名思义,首先价格要高,消费升级就是花更多的钱买个贵点的;其次,内容要最好的,消费升级就是花更多的钱买个更好的;最后,体验感要最好,消费升级就是花更多的钱买个体验更好的。
我们从这三个层面去思考如何升级产业,就是要让图书这种产品不再是用户一想到就是便宜货的东西,图书不再代表廉价,不再代表大路货,不再是卖完就完了。
首先我们要考虑的就是内容,内容产业内容为王,做最好的内容始终是一个出版人的使命和责任,但我要说的是在互联网思维下,内容是多样化,最需要的是卖点,打造高档品就是要与大路货不同的特色,卖点必须鲜明;不一定只限制在文字上,可以在产品包装设计上下功夫,在产品媒体化的今天,产品本身就是一个媒体,是传递信息的重要载体,我们在包装上下的心思还不足以让其媒体化,要打造高档品,在包装设计上要有足够的投入,要赋予产品足够多的信息,其实这些信息就是产品的SLOGAN,我们应该像做广告文案一样打造每一个产品设计;最后还可以在材料上下心思,用最好的最环保的材料,带给用户触觉上的体验也是直接而有效的。
其次我想谈谈售后体验,过去书卖出去就算完事,跟读者不再产生关系,未来有互联网思维的出版企业是不可能放过售后数据的,如果我们知道我们的书卖给谁,是否能在未来让用户持续不断地购买我们的产品,这是一个售后再造销售的环节,现在各行业各企业最怕的不是生产产品,而是生产什么产品,如果有足够多的用户数据,就像小米论坛、逻辑思维社群一样,可以持续不断地为用户进行产品迭代,那用户对我们产品的粘性是否会不断增强,为未来销售做积累。
最后,有了好的内容,好的品质,好的体验,那么价格肯定也是好的,在同类学术产品中的高档货应该是价格相对高的,用户消费升级的过程中价格也是一个决定性条件,体现高档品和一般大路货的差异性。
2.建立品牌的共同认知
出版企业的品牌在市场中代表了一个标杆,比如人民文学代表了国内顶尖文学作家的标杆,用户要找文学类产品可能头一个想到这个品牌;如果用户要找外版引进产品,可能先想到的是中信,因为中信是外版引进的标杆,而且中信做的就是高档品,高档+引进,用户一定很有面子;那么问题又来了,我们要做出版产业中的哪类标杆?或者说要打造出版圈中的哪类品牌?最后又回到老问题上,我们要满足用户的哪类需求?
人以类聚物以群分,没错,产品不仅是媒体,也是标杆,用户眼中看到的遍地的大路货,突然有个标杆指示,用户多会向标杆方向前进,为什么?这是用户行为学中的经验,用户会为大家都觉得正确的产品买单,这就是共同认知。建立一个具有共同认知的品牌,就是汇集了一众有共同认知的用户,那么制造的产品就贴上了共同认知的标签,用户选择产品的时候就会看到这个标签,然后买单。
建立共同认知的前提,就是把我们的产品做到极致,特别是在重点产品和关键营销上不断重复我们产品的特性,加深用户对产品以及品牌的印象,不断在这个方向上拓展,构成系列产品,或者产品矩阵,达到更强烈的效果冲击,固化用户在某一个领域对品牌的认知。
如果某一领域标杆太多,我们可以创造一个新的共同认知,比如历史产品比较多,而且做历史好的出版社不止一家,那么我们就创造一个新的认知,比如说近代史产品我们做的很有料,可以创造一个相应的认知标杆,加以多品种产品输出,创造近代史产品的共同认知。
3.深挖品牌SLOGAN,深挖卖点,找用户痛点,满足需求,提升共鸣感
如何做好一个产品的营销,又到了这个熟悉的话题,不管是图书,还是手机,还是汽车,都是企业要销售出去的产品,图书作为内容产品具有一个产品的应有的一切属性,如何将这个产品销售出去,也或多或少与其他类产品销售相似。但是图书营销在行业内一直有固化思维,认为图书一种文化载体,仅在文化人的专有购买清单中才有。主要原因是过去接受高等教育的用户相对少,导致书这个产品不太接地气,另外书在过去不是生活必需品,在用户的购买清单中可有可无。但是,这个意识如果今天还存在的话,只能说明我们的思想落伍了,富士康的职工都开始研究文学了,谁还说今天书不是必需品?书只有文化人专有?关键的问题还是产品是否满足用户的需求,这句话必须每天对自己说三遍,加深印象。
作为一个营销者,多么烂的产品在推广时也有其可圈可点之处。书,既是内容产品又是媒体,一个足以让人印象深刻的SLOGAN是必须的,当下用户时间有限,翻书看内容的少之又少,一个简洁有力的广告语是省时省力的最好选择,这就需要凝练产品的特色,或者是产品的个性,产品即媒体,能拖住用户更多时间的产品就是好产品,而首要的是先要引起用户的注意。
通过这个SLOGAN,吸引用户的眼睛,然后深度挖掘产品的卖点,让用户觉得产品值得购买,这里就要学习当下最热的手机卖点是怎么做的。一部手机如何能吸引用户的目光,首先是外观对比,更好看的占优势;其次是数据对比,硬件更强大的占优势;最后是共同认知对比,品牌赋予的人格化,更有面子的占优势。这就是产品广告的基本模式。图书作为产品是可以套用的,而且图书的媒体性质,让这些模式变得更简单直接,可以马上呈现在封面或者腰封上。
关键点来了,产品推广文案的套路大同小异,但是找到用户的痛点却是各有各的不同,如何满足用户切身需求,最大限度产生共鸣才是王道。这需要我们下大工夫,集中在用户购买行为上,研究用户为什么买或不买。比如一本心理学产品,如何与用户产生共鸣,当下心理学产品很有市场,其实不是每一类的都满足用户需求,投放在市场上的大部分心理学产品销售平淡,为什么?你要研究用户的心理,用户需要的是能直接上手,通俗化的,简单易学的,容易理解的,看完马上能用的产品,而市场上大部分都是理论性的,即使是应用类的大路货也居多,拿在手里显不出档次,叫用户如何下手。而半路出家算不上专业的乐嘉,却频频成为心理学产品的热门,究其原因就是用户的痛点统统一网打尽吗,他的性格色彩学简单直观,上手快,看完即用,产品设计美观,有档次,再加上乐嘉直男癌的人格背书,让用户瞬间有了选择。其实,一个真正吸引用户的产品没有那么复杂,关键是你创造的产品是否符合他们的需要。
4.产品媒体化和媒体产品化
再次强调产品媒体化,上文多次说到产品即媒体,一个产品体现出来的不仅仅是其内在功能,还有产品的社会归属,共同认知,以及用户需求。
另外,媒体产品化可以理解为媒体即产品。我们现在的公众号大多是对产品的介绍和宣传,其实从另一个角度看,公众号也是一个产品,你的公众号吸引来的用户是由于公众号的社会归属,共同认知和用户本身需求吻合,这都是产品的属性,所以公众号就是产品。
我们应当以创造满足用户需求的产品的方式,来经营公众号,那就需要公众号持续提供满足用户需求的东西,让用户想起相应的产品或者相应的认知时就想起这个公众号,这才是我们的公众号应该持续不断推送的。
5.重新发现市场,建立市场
当我们重新梳理思维,发现以上几点问题后,我们是否也应该重新回到那个你觉得很“熟悉”的市场里,认真审视一下,再认真审视一下自己,好像这个市场变得陌生了,而自己有很多未知的东西。
我认为一个营销人每天都要看看这个世界正在发生的事情,在这个新时代里,市场的变化已经缩短到以天计算了,而我写这篇文章的意义在于警示自己,出版产业已经20多年没有升级了,就好像2016年的钢企一样,粗放型增长,产能过剩,思维还停留在传统手工艺作坊时代。
我们总说互联网思维,其实大多数时间我们听说来的都是一地碎片,不具备连续性,更不要说套路。但我坚信未来的市场是给那些少部分人准备,因为大部分将被淘汰。而未来的产品一定是走高档品战略,因为廉价的产品也会被淘汰。
重新发现市场,就是重新创造认知,而建立市场,就是认知得到用户认可,形成了共同认知。而我们的内容产品终归逃不出内容,而内容是否满足用户的需求,将决定一个企业是否被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