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看雪小禅的新书--《惜君如常》。看了一半下来,觉得有点堵得慌,就像吃东西堵在胃里,胀气,不上不下的那种难受。
喜欢上雪小禅的文字,是结婚前的事。她那浪漫、唯美、空灵的文字里盛满恬淡的气质,仿如站在山野烟火人间的精灵,与这世间保持着距离,却又蓄满随时步入凡世的力量。
那时的我,读着雪小禅的文字,静静咀嚼文字里包含的对喧嚣的疏离,对生活的热爱,对独处的敬畏。甚至也曾模仿着雪小禅的文风,写起了文字,学着小婵一般,在独处的时光里浇灌自己的心灵,在单薄的日子里丰满生活的点滴,用简约的心与性,塑起盛大的人生。那时的小婵,是导师,是引路人,是生活和美的引渡人,她明媚了我少时阴郁的时光,充实了我微时虚空的身心。
只是,现在的我似乎读不懂小禅了。
也许,世事的迁移,人心的转变,人的所求所追皆会改变。从前静沉,现在跳脱。也许有人说,越老越活出了桎梏自己的条条框框,越老越能融合于这个世界。与世融合是好的,也是一件值得欣慰的事。说明我们与自己握手言和,从容地接受了自己性格、际遇乃至环境无能为力的部分,与这个世界举案齐眉,相敬如宾,相约着岁月静好,现世安稳地走进时间的荒芜里。只是,从前的清,从前的澈似乎也随之消散了。未能在烟火尘世里保持清澈的本心,到底是好还是坏?
小婵的新书里,堆叠了许多的东西。说戏,说人,说事,说物,但似乎相比从前,那份赤诚本心少了许多。如同,从前在山顶向下赏美景,而今身在美景里,在缭乱里疲了,倦了,气息都弱了。说不出那戏、那人、那事、那物里脱俗的清脆,只是不断堆叠着俗不可耐的遇见和曾经。我有点消化不良了。
说是才尽,却也不尽然。在她的微刊里,衬着唯美的影响,她的文字依旧如梦如幻,直抵灵魂。可转换至写实记录,却总有种尴尬的不忍直言。她的介绍里,有了生活美学的传播人此类的定语,让我想起曾经喜欢的秋小愚。我也曾喜欢他的文字,觉得有趣亦有气场。可渐渐地,她的头衔不再只是一个写作者,还是亲子专家,美妆达人,所有的对外传播推广,焦点不是她的文字,不是她的思想,而是她长得像哪个明星,以及千篇一律的所谓“思想的闪光点”。当时的反映是果断取关。因为写作人的那份纯粹不见了,清澈不见了。在这文字的当红时代里,如何让文字最大程度最快速度的变现成了许多人的目标。文字里的诚意不见了,为了迎合时代,贴近效率,只得走进美景成为美景推广美景,如同每一处绝美的风景区,其最美的时光是在未被世人皆知之时,待到成为旅游热门景区之时,也已颇有尘世的俗气。
再说回雪小禅,个人觉得她写的最好的还是散文随笔,无关人、事的那些散文,堪称唯美。她的文字一旦带入现实,就会呈现出一种力不从心的尴尬和生硬。这一点,在我读《裴艳玲传》的时候就有深切感受。与她往日的那些文字相比,此传写的真心一般,甚至略略有点不得其法。写出了神,却没有韵,想要出尘,却勉强出彩。她的文字是小我的唯美,是闺房私语的细碎,有精致有从容,但却不适合大气端庄的人物传记和生平写实。如同烘焙糕点一般,精美可口,但只是我们丰富生活的佐餐点缀,而无法充当一日三餐的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