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21天零基础系统写作课程的3点收获》(初稿)
21天零基础系统写作课程马上就要结束了。这些天,我获益良多,总结起来,主要有三大点收获:“自由写作”,“章法”,和“适应按时交任务的生活节奏”。
一、“自由写作”:
“自由写作”虽然只是在第一节课上作为初期的训练方式来讲;但对我来说,这是个极其重要的“核心训练”。对于写作本身来讲,第一关(可能也是最难的一关)就是“动手去写”,好多人往往就像弘丹老师书中所说那样,由于各种其实并没有什么意义的担心、恐惧而不敢突破这一关。而我平时就做事畏首畏尾,所以“自由写作”这个训练,对我培养“勿纠结、直接去做”的习惯意义非凡。
“自由写作”听起来简单,因为理论上来讲要领真的不难。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我发现其实困难并不少。毕竟做事前各种犹豫、纠结的习惯已经根深蒂固,需要一点点去改,不断积累“从完全没思路,到通过自由写作写着写着就写出东西”的体验,反复体会这个“动起来思考”而不是“原地空纠结”的过程。
通过这段时间的实践,我也进一步深化了“自由写作”的涵义,并迁移到了写作的其他环节,有了“自由阅读”、“自由修改”、“自由拆解”等培养我动手能力的训练。其实“自由写作”的思路不仅可以用到写作上,也可以用到其它学习上,比如好多人(包括我)“怕说错、说不好就不敢开口说外语”就可以用这个思路来解决。而且通过不断书写,会使脑子里好多原本只是模模糊糊的东西,变得清晰起来。所以我想这也是以后学其他东西(包括“自我管理”)的一个重要基本功,十分值得作为核心训练去不断地实践、揣摩。
二、“章法”:
我以前虽也尝试过练笔,也坚持写日志、探索如何自我管理,但都是较散乱、低效的,方法思路也较模糊。但弘丹老师似乎相比之下就十分擅长明确思路、归纳模型,总结出这些“章法”。
在训练营里,无论是课程内容(比如“好文章的结构”、“文章修改的步骤”、“复盘的模板”)还是课程的设置,都很有章法。比如课程的设置,从一开始的“明确目标”、“自由写作训练”,到之后的“列大纲——搜集素材——整合初稿——修改定稿——拆解范文”,以及每周一次“复盘与规划”,都安排的清晰有序,循序渐进。这些天我也参照着老师给出的这些“章法”,每次作业在开头都会写上“主题和要求”,结尾附上“完成过程与收获困难”,并修改了原来不完善的“周总结模板”,感觉思路比之前清晰了很多。
这种给自己的学习清晰梳理出“章法”的方式是十分有价值的,以后我也要不断揣摩这一点,让自己的学习“有迹可循”,而不是“模模糊糊”、“凭感觉”地去学。
三、“适应按时交任务的生活节奏”:
以前由于生病,在高中、大学都没怎么规规矩矩的上过课;而这半年在家复习备考研究生,虽算用功,但也是节奏散漫的:今天完不成可以拖到明天,早上起不来可以挪到下午。如果继续这种散漫的节奏,估计就算真考上了研究生,恐怕在相当一段时间里也较难适应研究生那种紧凑的课业。
这次参加写作训练营,说实话大半时间还是很不适应的。虽然课业其实真的很轻,但带给我的压力却很大。因为每天都要盘算着怎么写成文、怎么按时交作业,搞的觉都睡不好、情绪也沉闷烦躁(一部分原因是之前备考都只是做题、做教材的笔记,或是写日志、有感而发地写几个小段,而这次在训练营里则得有意识地去创作,难度更大)。
不过好在还是跌跌撞撞地坚持下来了。在这些天中,我不断地揣摩着如何去应对这些压力;揣摩着如何去一方面“逼自己一把,直接动手去做”,一方面抛开那些无意义的自我批判和担心,一方面学会一些给自己找“缓儿”的方法(比如贴心的“补打卡”设置);揣摩着如何早起、早点完成作业。
这是一次很好的锻炼,对于我将来适应社会也打下了一部分基础——至少,有了这些体验,也会让我以后在面对各种事务和压力时,能“主动”一些;而不像这次那样,在一开始差点被压垮。
总之,这21天的训练营,我不虚此行。这三点收获,每一个都十分有价值,都会成为我以后人生的重要课题,让我去持续实践和揣摩。
附:
——完成过程:
(中途有休息)
1.“自由写作”初稿,约30分钟。
(没思路也不要紧,先去自由书写,写成什么样都行)
(主题似乎与后天的“复盘规划”有不小的交叉)
2.重新明确一下主题。
(“总结收获”与“复盘”的区别)
3.第一次修改,30分钟。
(删去无意义部分,补写使连贯、丰富,编号整理散乱的词句)
4.转化成电子版,并进行整理、修改。约1小时。
(没控制好,停顿较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