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双11,天猫以1682亿人民币再创新高;而刚刚过去的美国传统购物狂欢时节:感恩节至剁手星期一,根据Adobe Analytics跟踪的美国100家最大网络零售商的交易情况,美国零售商在这期间的网上销售额达到创纪录的190亿美元。
Adobe Analytics reported that American consumers spent $19.62 billion online over the five-day period from Nov. 23, 2017 (Thanksgiving) through Nov. 27 (Cyber Monday). This was $2.6 billion and 15 percent more than they spent during the same timeframe last year.
两国网络销售额的差异巨大显而易见,这得益于这几年中国的网购及移动消费的普及,低成本高时效的物流。难怪大洋彼岸的美帝人民也想来抢个货呢。
不过今天我并不想和大家分析两国网购市场的细节,我想先和大家简单聊聊国内外电商的功能、结构差异。
类型
国内:
以综合性电商、平台居多,如:淘宝、天猫、京东、1号店、苏宁等。所以无论是采购代销还是品牌以店铺形式入驻,每家电商的销售品类、品牌较多。
国外:
除Amazon,Bestbuy,Ebay等巨头外,还是以品牌提供的直销官网为主,因此势必是以销售本品牌旗下商品为主,且销售的商品远不如线下丰富。
首页
国内:
因为是综合性电商平台,因此内容丰富,颜色鲜亮,眼花缭乱是国内综合性电商的普遍特点。并且从早期的大量商品信息引导用户“逛”到广告商品,发展到现在大量推出专栏,以场景去将用户进行前期分类,再作精准营销。
国外:
由于是品牌主导,因此大块的Banner,被国人称为性冷淡的灰度色调会更常见一些。首页的信息则以主打商品推介、销售活动等信息更让用户更为聚焦。
交易流程
国内:
用户浏览商品——加入购物车——登陆——结算(确认地址、商品、促销)——提交订单(订单生效)——向商家/平台支付货款——商家发货----[用户确认收货]----[货款结算至商家]
国外:
用户浏览商品——加入购物车——结算(确认商品、促销)——填写送货地址——填写支付信息——提交订单(商家从卡内进行扣款,扣款成功后订单生效)——商家发货
在这整个流程中,购物车和支付是两套系统中差异最大的环节。另外,第三方支付托管平台也是比较有中国特色的系统。
支付
国内:
订单与支付相对独立。支付并非订单生成的前提条件!
国外:
支付是订单生成的步骤之一,没有支付信息就不能提交订单。
这和国外只用信用卡支付,而国内信用卡普及率并没有那么高,且早期对电商的信任度低有很大关系,因此也繁荣了第三方支付平台。
购物车
国内:
独立于订单之外,与订单没有任何关系。作用会更像之前国外电商的Wish list,但随着这么多年的用户习惯研究及创新迭代后,越来越强大的推动用户进行购买决策的诸多细节功能已被植入国内电商的购物车之中:比如库存紧张,促销优惠信息,相关推荐等。
国外:
与订单关系紧密,可视为临时订单。老外真单纯,觉得用户加入购物车了就一定会买,真是too young, too naive
促销
国内:
双11被吐槽只有学霸才能算地清楚的各种折扣、商户促销、平台购物券把用户搞地头头转。但殊不知,这也是我国电商系统最为强大的地方——千变万化的促销系统。
简单数数,我们的促销有:
单品/订单直接折/减,商品满数量/金额后折/减,商品/订单满足条件赠/换购,阶梯折/减/换购,运费减/免,团购、预购、“49选3”、购买抽奖、限量促销、限时促销……
国外:
接触到的国外电商除了基本的:商品折扣、订单折扣(还要你手动去填promotion code好吗)、会员积分、免运费,能玩阶梯折扣(如2双7折,3双6折)已经算高级的了。
不过不知道是不是和民众算术水平有关,小伙伴们一直吐槽老外对于19.1,只会操作收20按收银机提示找0.9,当他们收到20.1时,就不明白你要干嘛了……会直接先把0.1退给你,再操作收银机:收20!找零0.9!
除了促销类型外,一些促销表达和营销手段,也会有较大差别:
相关商品推荐
国内:
系统自动:其他用户查看/购买的商品列表
商户配置:套餐组合、关联商品等
国外:
系统会在商品详情页向用户推荐其他用户查看/购买的商品列表。
总结
除了功能上的差异,其实我国一些电商在营销方式上也是不断推陈出新,不断让用户越变越懒,决策变得越来越简单。虽然我们并不能就此说美帝的电商对用户不友好,毕竟两国人民的购物习惯和场景还是有比较大的差异的,但仅从电商系统本身来看,笔者个人认为,我国的电商系统仍要优先于国外电商系统一到两个时代,值得他们认真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