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四那年,准备司法考试,整天坐在电脑前听课件,腹部慢慢地呈孕妇状。考过以后,给自己定下目标,每天两顿饭,在三个月之内找回马甲线。
前半个月,每天早上起来告诉自己,为了马甲线,为了曾经的身材,要坚持下去。第20天,十一假期结束,晚上,有位家住本地的室友带了自家的锅烙,分给大家吃。刚开始我抵挡住了锅烙的香味,但是看其他室友一个个朵颐大快,满嘴是油,我嘴里就像含了冰块,产生大量的口水,咽下一口,又来一口。最终我没能忍住,不但没有忍住,还吃了12个,那个过瘾啊。
吃完之后,负罪感就像装满了书的书包,结结实实的压在我背上。我想,完了,我怎么这么经不住诱惑呢?这样下去,别说马甲线了,肚子上的游泳圈会从两圈变成四圈。越想越难受,我仿佛看到了毕业照里少了一个肌肉健硕的大男孩,多了一个挺着啤酒肚的中年领导。
吃了锅贴以后,我觉得自己的减肥计划失败了,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我最害怕的事情发生了,我的体重达到了90Kg,在开始准备司法考试之前,是70Kg。毕业后的一年里,我都不敢看那张合影。
后来读了斯蒂芬·盖斯的《微习惯》,醍醐灌顶。作者从每天坚持做一个俯卧撑开始,逐渐完成了蜕变。我想,我给自己定的目标,比一天一个俯卧撑高很多,如果哪天没能完成,就随它去吧,第二天要当作什么都没发生一样继续我的计划。
于是,我开始了又一次减肥。目标还是那个目标,挑战还是那个挑战。三个月内减到70Kg,晚上不吃饭。
我喜欢阅读,中午的休息时间,会读一些烧脑的书,比如苏姗·朗格的《情感与形式》。倒不是说读烧脑的书比不烧脑的有好处,而是因为读不太费脑的书容易让人犯困,再加上中午本来就容易困,会让我读不下去。中午两个小时的阅读加上一整个下午的工作,下班前我已经能听到肚子的抗议。
一个星期后,下班回到家,我感觉有点恍惚,头晕晕的。我想不行,血糖会可能偏低,如果硬扛下去,身体会吃不消的。于是我买了一斤生菜,煮了以后,用芝麻酱拌着吃。这样天天晚上只吃青菜,又坚持了一个月。
一个月后,我感冒了,一感冒就是半个多月。去诊所,医生问了我的情况之后说,摄入的营养太少了,晚上不吃主食是会变瘦,但这样做很不健康,建议恢复正常饮食。
这下我犯难了,自己没有遇到什么诱惑,但是身体却发出了警告,我该怎么办呢?是向现实妥协吗?还是义无反顾的坚持下去,不顾身体的反抗?如果妥协,意味着我减肥再次失败了,以后再想减肥,光是信心都不好建立。如果不顾身体的警报,即使瘦下来了,三天两头生病,治病耽误的时间和收获好看身材成何比例?
不行,我决定,既不放弃减肥,也要顾及身体的感受。医生说让我恢复正常的饮食,我自己的计划(已经修改过一次,最开始的计划是晚上什么都不吃,修改过之后的计划是晚上只吃青菜,这里说的计划是指第一次修改以后的计划)是晚上只吃青菜,所以折衷一下,我晚上只吃平时食量三分之一的主食。之前我晚上正常的饭量是两个馒头或者烧饼,现在只吃大半个。
过了一个月,我发现体重开始停止下降,估计是摄入的热量跟消耗的相等,所以体内脂肪无法燃烧。于是我把食量减为每天晚上只吃半个馒头或烧饼。体重不断的下降。又一个月过去了,日期已经超过我之前定的截止时间7天,体重离我定的目标还有8Kg。我按照之前的方法继续了下去。后来体重下降的速度变得越来越慢,又用了三个半月的时间,我完成了减肥目标。
佛学里有一个观点,组成人体的微粒每时每刻都在变化,所以上一秒的我和这一秒的我,不是同一个物体。听起来很唯心,但是不妨拿来用一下。就像鲁迅先生《拿来主义》里说的,只要能用,先拿来用。
定的目标,有很小一部分没有完成,也就是说在完成目标的过程中出现了缺憾,这时候,追求完美的人就容易恢心,可能会放弃。如果换个思维模式,那个缺憾,是之前一天或者一周的我(如果你是在第二天发现了缺憾,就想是前一天的我制造的缺憾,如果你是在一周后发现了缺憾,就想是前一周的我制造了缺憾,反正之前的我不是现在的我)制造了缺憾,这个缺憾与现在的我无关,之前的缺憾不影响现在的我完美完成以后的计划。按照这样的想法,缺憾和未完成的任务一起,在之前的我与现在的我之间不断传递,现在的我始终能以饱满的信心面对这个未完成的目标及它带有的缺憾。
在目标不断传递的过程中,你会发现,其实,缺憾本身就带着一种美。因为,一帆风顺完成一件事,带不给我们太多成长,而伴随着缺憾把事情做成,才会让我们变得更强大。
传递缺憾之美,让你更强加大;传递缺憾之美,让你更加美丽;传递缺憾之美,让你更加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