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周去了康奈尔大学艺术博物馆(Herbert F. Johnson Museum of Art),发现一尊中国珍品——南海观音像,可以看出是亚洲艺术收藏中较为著名和珍贵的文物之一。这尊观音像不仅是艺术精品,更是宋代佛教造像艺术的杰出代表。
“南海观音”常是民间对观世音菩萨的尊称,而更精确的艺术史术语是“水月观音”。她这种造型描绘了观音菩萨悠闲地坐在普陀洛迦山的岩石上,静观水中月影的姿态,体现了佛教中“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哲学思想。博物馆中写的是元代,而查资料说是中国北宋(11-12世纪)时期,这尊雕像的材质为木雕彩绘,饰以金箔。但时代久远,金饰均显脱落。引人注目的而是姿态,观音像呈经典的“自在坐”(即右腿竖起,右臂随意地搭在膝盖上,左腿下垂踏着莲花,左手支撑于座面)。这种姿态显得无比自在、安详和优雅,打破了神像正襟危坐的常规,充满了人间的生活气息和超然的美感。
仔细看,这尊观音像造型精湛,雕刻技艺高超,身体线条流畅自然,衣纹处理得如行云流水,层层叠叠,富有动感和质感,完美展现了宋代雕塑写实与理想化相结合的特点。
如能心静下来,能感受到观音的面部雕刻是整件作品的灵魂。其面容丰腴圆润,双目微闭,神态慈祥、宁静、内省,流露出无尽的悲悯与智慧。这种静谧的神情能瞬间抚慰观者的心灵。
虽然年代的久远使得大部分彩绘和金箔已经剥落,但我们仍可以想象它最初完成时的辉煌。观音身上原本应饰有精美的璎珞、宝冠和衣饰图案,色彩鲜艳,金碧辉煌。况且作为一件稍大的室内供奉造像,气度非凡,但同时又通过优雅的曲线和柔和的面部表情,消解了那种太过庄严造像可能带来的压迫感,令人感到亲近。
我想探究这尊雕像背后的历史与传承,无奈也没有太多资料可看,这尊观音像供奉于哪个寺庙中,它又是如何漂洋过海来到美国,是哪位先生或施主捐赠给康奈尔大学的,我还没有搞太清楚,只是知道这是20世纪初中国文物流转史的一个缩影,它能入藏在大学博物馆,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康奈尔Johnson博物馆在中国艺术收藏方面的地位,也被人们认定其成为“镇馆之宝”之一。
要知道宋代是中国文化艺术的高峰,佛教造像从唐代的雄浑壮阔转向了内省、典雅和世俗化。这尊水月观音像是这一转变的完美例证,它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神,而是一位可亲近、可倾诉的慈悲使者。
也许因为历史上的浩劫运动和千年来的战乱与自然损坏,如此稍大型、精美且保存相对完好的北宋木雕彩绘佛像在全世界范围内也是罕见的,应该说每一尊都是国之瑰宝,我想它不仅是佛jiao教艺术品,更是中国古代哲学、审美和工匠精神的集中体现。
如果看到的朋友有机会前往康奈尔大学Johnson博物馆参观,希望可以近距离地欣赏每一个细节,感受跨越千年的艺术震撼力。希望它以其无与伦比的艺术美感、深邃的宗jiao教内涵和重要的历史价值,吸引更多艺术爱好者、学者和游客前来瞻仰。